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早在明朝以前,就有客家人离开祖国大陆,向海外迁徙。如今客家人已遍布全世界85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8000多万,其中1000多万人分布在海外。因此,客家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中外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19世纪50年代,客家问题开始为学者所注目,迄今已近一个半世纪,客家研究基本上呈波浪形发展状态。有人倡导把客家研究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构建完整、系统的“客家学”。由我国著名的南方民族文化史专家、博士生导师吴永章教授所著,广西教育…  相似文献   

2.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重要分支,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人南迁的时间、规模、迁入地的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在客家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客家民系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所依赖的各因素间的动态关系。客自中原来,这已成为共识,但南来的并非都是客。是什么力量令赣闽粤结合部的部分南迁汉人成为"客家人"?国内外专家对此已做了许多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原汉人南迁的规模、时间、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勾划出客家文化系统形成的动态过程。一、迁徙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发…  相似文献   

4.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认为 ,客家界定之“民系”概念有别于“民族”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引入 ,使得客家研究更具学术自主性与操作性。而“族裔实体”即为“文化的承载单位”理论的介入 ,人们更注重客家文化的研究 ,族群认同—客家认同 ,实为一种文化认同。“民系—文化”论与“族群—认同”论成为客家界定中两个基本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客家人居分布范围广,空间上基本上与当前倡导的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一致。客家人聚集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居住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生态良好,讲客家话,文化上崇文重教,经济普遍以农业为主线,对外交流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南音北声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37-38
如果说客家建筑是客家物质文化的代表,那么,客家方言应该就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象征。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似乎可以说明客家话在客家人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项萌 《民族论坛》2007,(6):20-22
客家是一个经过多次迁徙形成的民系,几乎每一姓氏的客家家族历史中都有文字或口头流传的迁徙记录,其中最著名的是“宁化石壁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巧合的是,女性在这两个迁居传说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在桂东南某一客家宗族村落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结合这一家族与这两个著名客家迁居传说的关系,尝试分析传说中女性的角色地位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传说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民族论坛》2007,(1):4-4
你们的宝贵意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民族论坛》编辑部看了2006年第11期中《客家,千年流徙的文化圣火》的文字和图片后,感觉内容很丰富,也很全面。文章中有一处提到“作为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这种说法让我感觉很陌生,我想问一下,八大民系是指  相似文献   

9.
利用史料论述澳门客家的形成过程,并简要分析澳门客家认同的特点.澳门客家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是一批客家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土客大械斗及同时的苦力贸易流落到澳门;其次是国难时期,大量华南人避难澳门,其中不乏客家人士;再次是20世纪60、70年代,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排华浪潮,一批海外客家人迁居澳门;与此同时,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地客家人移居澳门.由于澳门客家构成的多元性,由此决定了他们认同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5-26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客家建筑,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气的交响曲。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做土楼,在赣南叫做围屋,在粤北粤东叫做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  相似文献   

11.
续谈畲族与汉族客家民系的文化互动关系朱洪随着畲族研究和客家学研究的深入,一批学者陆续发表有关这一课题的论述。有的在舍族研究时提出,有的则从客家研究时提出,有的则在研究汉族方言时提出。最早是客家学开拓者罗香林于1933年著《客家研究导论》中提出“客家先...  相似文献   

12.
广东客家人的围龙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人原世居中原,属古代汉族的一支,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迁,定居于南方各省。因在异地为客,绝少和外界来往,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自成一家,所以称为客家人。勤劳能干的广东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环境中,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民居代表的“围龙屋”,正是其中一颗夺目的明珠。 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13.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14.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约五千万,占汉族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另有约一千万客家人侨居海外。客家是汉族中保留古风、古语最多,最具特色的一支群体。客家意识,有的人称之为客家精神。它是维系这支群体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凝聚这支群体的内在力量。尽管客家分布于半个中国200多个县市,散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意识却不因此而消失,它依然成为联系这支人们共同体的情结,成为他们之间认同的心理特征,成为这个群体在极为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团结奋斗、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力量。把客家意识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客家群体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柳州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对立与融合状态,揭示明清外来移民在柳州不断向附郭西南扩展其生活、生产空间的历史演化过程.柳州城郭的民族空间分布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明代民族的“城-郭”对立阶段和清乾嘉后“民-夷”融合的混居阶段.清中叶后的马平县基本消除民族矛盾,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融合的社会结构,其中广东客家移民因具有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适应了清初马平县的民族对立,推进了移民与土著的文化融合,其客家民居反映了清中叶以来客家人为主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7.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客家人南迁后 ,居于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的闽粤赣边地 ,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重挑战。为了在新迁地能够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重新学习。在山区经济方面 ,早己定居当地的畲、瑶族人对客家人的影响 ,大体可归纳为两大类 :农作物方面 ,主要为旱地作物 ;物产方面 ,主要为“山货”。本文旨在说明 :客家文化之所以形成绚丽多彩而又独具一格的文化 ,就在于它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我国境内诸族文化存在着互相影响、渗透、融合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客家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客家人文精神的要件中,不论是传统义利观、入世意识、成才观念及人生价值判定,还是民众的日常人文关怀和生态观念等方面都有表现。在对市场经济下客家人文精神改造与重构中,必须要引导客家人及客家人聚集地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自我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