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三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 董汉河:郭教授,您是党史研究界的著名学者,相关论著甚丰,堪称等身,且思想比较解放.早就想就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问题,对您作一学术访谈.您将自己主编的大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赠我后,方知您早就对这一问题下过大功夫.大著收编相关方面研究专家的论著23篇,堪称力作.但正如您在大著<后记>中所云:"这本论文集的缺点和不足,一是各篇之间的深度、广度不够平衡,有的详尽,有的则比较简略,甚至不够全面;二是有些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如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组织史、政治制度史、军事史、社会变革史等,因开会前没请到合适的作者,后来又没有及时补上,这是要请读者见谅的."此外,大著编成于2002年,这些年中共党史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因此,就相关问题对您作进一步的学术访谈还是有必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周立红(以下简称周):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们从您的家庭出身谈起.您在朱利安·卢夫里耶(Julien Louvrier)的访谈中这样说道:"我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平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是农民,我对这样的家庭出身感到骄傲.因为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扎根在了这个‘平民’的法兰西——我们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就是这个‘平民’的法兰西造成的……在我的直系尊亲属中,没有剥削者,没有拥护奴隶制的人,没有大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投机商人.我继承了这样一份几乎无暇疵的遗产,这是福分!"[1](P30)我想知道是这个出身让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还是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您对自己出身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童潇: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样一个机会,接受我代表《甘肃社会科学》杂志对您进行学术访谈.我想,这次访谈也是我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后学向您求教的一次难得机会,还请您能多加指点!李老师,您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翘楚,也是中国中青年社会学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性人物.我一直认为,您的学术经历是您这代学者中十分丰富的一位,一方面,您是南开大学"黄埔一期"学员,是中国社会学恢复招生后自己培养的首批学者,您在农村和城市都曾经做过扎实的社会调研;另一方面,您又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在法国——社会学学科的发源地——拿到博士学位,接受了严格的法兰西式的社会学学术训练洗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从您身上,我常常会感受到您有某种"中西合璧"的研究底气.我很想听一听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一、学术追求:文史哲的融会贯通 马世年(以下称简"马"):谭先生,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的委托,给您做学术专访,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  相似文献   

5.
童潇(以下简称童):郑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代表《社会科学家》杂志的访谈。这次访谈您想围绕"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主题展开,应当说,自2004年中央较为完整提出并阐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关于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问题就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  相似文献   

6.
我打电话给父亲,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在他那儿了。他说:"等等啊,等等啊。"一等就是老半天,他都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您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父亲真是老了。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父亲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您的眼镜呢?"他像个犯错的孩子,说:"不小心弄断腿了。"我问:"那怎么不重新配一副?"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相似文献   

7.
O虞先生,北京人才济济,也许可用“美不胜收”、“目不暇接”来形容,使我访谈大获丰收。这不,刚访谈好中国人民大学黄朴民教授,又立马找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您。我们虽然萍水相逢,但从文章中早已神交,您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现代化史的研究中有很多创见,令人心仪。按照常规,请先谈谈您在学术上是如何起步的? .可以。我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乡村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我父亲在上海工作,我家的户口属于农村消费户。我自小在家乡的小学读书,三年级之前学习不太好,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把中青年专家网页书本顶在头上玩,被罚站到教室的角落。四…  相似文献   

8.
问:朱老师您好,我受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向您作学术访谈.因为您当初是以社团、流派的研究而受到学界瞩目的,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您是从硕士研究生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金瑶梅(以下简称金):吴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学术访谈,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请您大致描述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陈老师,很高兴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对您进行访谈。认识您很多年,读过您不少研究成果,也了解您不少经历和故事。我想,一个学者早期的求学经历可能会与他此后所走的学术道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就让我们先从您早期的学术经历开始吧。这些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带给您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葛教授 ,您因学术而闻名 ,由闻名而经常被采访 ,仅我陋见就有《历史教学问题》、《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对您的采访报道。不久前上海举行世界闻名的APEC会议 ,您也应邀作嘉宾在电视中接受采访 ,畅谈历史地理和旅游文化。这次我的访谈与此前有所不同 ,主要谈您本人 ,并且溯源穷流 ,了解您学术成长、发展的来龙去脉其实我的学术经历非常简单 :1 96 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 ,1 96 5年起任中学教师不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他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他常说 :“我希望能在历史地理方面超过钱大昕、王国维 ,你…  相似文献   

13.
蔡薇(以下简称蔡):王教授,您好!您是我国法律史领域的著名专家,据我所知,您对中国法制史,尤其是古代东方法、唐律和上海地方法制史的研究非常深入,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是什么机缘促使您对古代东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呢?能否请您简要谈谈对古代东方法这一领域研究的历程?王立民(以下简称王):这得益于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吴泽教授.1990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吴泽教授是我的导师.那时,他正在潜心研究东方学.他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的东方学,其中分为三大部分,即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吴泽教授自己先从研究经济形态着手,并在1993年我毕业后出版了这一专著.我把自己的研究和博士论文的选题也纳入他的研究领域,经得他的同意和指导,最终我选择了东方政治形态中的一个支题古代东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5.
粟世来:胡老师您好!我受<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赵国军先生的委托,对您做一次学术访谈,访谈将主要围绕您的研究展开.首先我要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近年来,您对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中的某些热点问题发表了一些颇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观点.比如,在2007年举行的"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您作了"开放的民族主义"的发言,并将之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基本立场.但在如今,民族主义不说声名狼藉,也可谓名声不佳.霍米·巴巴就提出过"不可救药的民族主义"(impossible nationalism)来指称一种狂热的、排外的、极端的甚至是暴力的民族主义,认为它已不再具有"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历史有机性和进步性.请问您倡导的"开放的民族主义"(open nationalism)是怎样的一种理念?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中我们应怎样坚持这一立场?  相似文献   

16.
童潇:邓老,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对您的访谈.对于这次访谈,应该说期待已久,是我作为后学向您的一次求教机会.我曾经仔细拜读过您的简历,我发现在众多学者之中,您是简历非常丰富的一位,我有这样两个印象:一是您人生经历跨度长,您出生于1938年,可以说,您出生至今,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个重大历史时期;二是职业经历多,曾经当过小“游击队员”,送过鸡毛信做过工,务过农,做过干部,还当选过民主党派中央的领导人,又从事理论工作,在理论研究中,既研究过自然科学,又研究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邵:陈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从2004年以来,受《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董汉河先生的委托,我曾对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做过这样的访谈,请他们谈过不同领域的学术问题.对您的这次访谈,可以说是我,也是杂志,期待已久的.以下是我准备的几个主要问题,请您择要回答.  相似文献   

18.
○陈先生 ,您是个大忙人 ,几次相约访谈 ,都因忙而不能如愿。这次有幸畅谈 ,十分感谢。记得《新民晚报》有篇文章 ,标题是《多才多艺陈燮君》 ,据我观察 ,可谓一言中的。您不但从事学术理论研究 ,而且在绘画、书法、音乐和电子计算机设计等方面也很有成就。限于篇幅 ,现在只访谈前者。我知道您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了 1 7个年头 ,担任过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 ,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 ,主持过信息研究所的工作 ,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这段经历对您理论研究的奠基意义。●正如您所说 ,对于这段历史确实能用“奠基意义”来加以概括。我…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全球史"转向,既是全球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学科发展的内在理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论方法,从长时段、大范围考察多文明互动的历史格局,通过超越狭隘的"中国中心观"考察多文明互动过程,以及互动双方或多方"中心-边缘"观念的变化,有意识的摒弃"中心"意识和"我者"意识,以一种"鸟瞰者"的姿态观察"我者"和"他者"在多文明互动中的历史,重视"他者"在"我者"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的结合,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宏大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全球史"转向对以往许多问题可以作出重新阐释,从而进一步拓展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千里菊花茶     
重阳节前三天,儿子从青岛打来电话,说窗外已灯火阑珊,问我何时回家。我在这头迟迟不语——因为公务,实在无法脱身,但又不想一口回绝他。毕竟,他也是出于思念,渴慕团圆,才会给我打这个电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