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辞》每当读到许广平同志这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献词时,我很自然地记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话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在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鲁迅这段话,正是他毕生战斗  相似文献   

2.
答马似丧其耦《释文》:"耦本亦作偶,"《文选.北山移文》,卢湛《赠刘琨诗》注,《一切经音义》二八又八八,《衍义手抄》一五,《御览》七一○,《玉篇》人部,引并作偶.《释文》引司焉曰:"耦,身也,身与神为耦."《疏》曰:"身与神为匹,物与我为耦也,……离形去智,答马堕体,身心俱遣,物我两忘,故若丧其匹耦也".俞樾曰:"'丧其耦'即下文所谓'吾丧我'也,郭注曰'若失其配匹',未合丧我之义.司马云'耦、身也',此说得之,然云'身与神为耦',则非也.耦当读为寓.寓,奇也,神奇于身故谓身为寓."案偶像之偶,本即寓字.《汉书·郊祀志》"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  相似文献   

3.
关于“儒林外史”中人物与其原型之关系底若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著名作家费定说,他自己作品中"虚构和'事实'的对比估计为九十八比二";又说,"对于有些作家来说,原型'在创造形象上起着基本的作用',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原型'只是从属的、辅助的性质'.我不属于前一类作家,而属于后一类".这个无可怀疑的论断说明,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探究所有的文学作品底人物  相似文献   

4.
理解"'所知'是'所可能知道的'"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可能"这一语词."可能"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相对于不可能而言,二是相对于现实而言.在"所知学"中,"可能"是相对于不可能而言的,因此,"'所知'是'所可能知道的'"这一观点所要表达的,既是现实地知道的、也是想象地知道的.刘永富先生与张帆先生由于在不同意义上理解了"可能"这一语词,所以他们关于"'所知'是什么"的讨论很难形成正面交锋,从而也难以形成有积极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观点·声音     
傅聪:郎朗才华横溢希望不要因"做戏"而废钢琴家傅聪为即将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接受了记者访问。在谈及郎朗时,傅聪强调:"我非常欣赏他的才能,100年也不见得出一个这样的人。"他甚至认为郎朗"天生的技术才能"远超当年的自己。但他也坦言:"有些'趣味'在艺术上很重要,这是仁者见仁的事情。我只是希望他不要做那么多'戏',而走向更高的境界。"傅聪在谈到"境界"时指出:"'比赛文化'(钢琴比赛)不是文化,事实上是'反文化'。把音乐变成竞技不是对待学问的态度,是恶性循环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6.
别人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我是"睡觉睡到手抽筋,数钱数到自然醒".我每月工资加稿费也挣得不少,不知为什么,竞也沦为月光族.  相似文献   

7.
海岩 《今日南国》2014,(11):37-37
我是靠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与欣赏坐到今天的位置上的,但凭什么只欣赏你不欣赏他?这是需要研究的.机会都是别人给你的,但反过来说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上升虽不是很快,但能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我自己曾分析过我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文化程度低,那时没学历也就觉得你没文化.长处一是我虽不刻苦,但我很吃苦,打水扫地我都能干,在基层单位这很重要,关系到你给别人的印象和你的口碑好不好,要是你又贪又自私,就没人喜欢你.  相似文献   

8.
虽然,我不是丛飞,没有巨资捐款帮助别人;也不是小李,帮助过别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然而,我却有过关于“帮助”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鸡司令     
暑假里,我到外婆家去。正巧,外婆养了许多小鸡,一只黄的,一只白的,好惹人爱。我属鸡,我爱吃鸡,但更爱养鸡,所以我就整天和一群小鸡混在一起。外婆说:"你呀,整天和鸡混在一起,干脆当个'鸡司令'吧!"过了一会儿,我想:"既然我有了称号,那我的'部下们'也该有名字啊!"于是,我便给那些小鸡  相似文献   

10.
那天在办公室里,搭班的冷老师问:"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中是读'gěi yǔ你了'还是'jǐyǔ你了'?"潘老师说:"我查过参考书了,读gěi yǔ.  相似文献   

11.
"今"和"令"     
"今"和"令"相遇了。"今" 说:"都说我们相像,今天遇见了你,我发现我们确实有点像。" "令"说:"我比你多一点。" "今"说:"是呀,你比我多一点。但小马虎经常把我写成你:'今生'写成'令生','今朝'写成'令朝'。" "令"说:"是呀!那次我与'法'作伴(法令),被他写成了'法今',从人  相似文献   

12.
林青霞 《社区》2010,(2):53-53
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2009年2月3日下午在台北圆寂,享年79岁。 大约是8年前,我发觉我这个人太计较,总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对我好,而经常让自己很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所以我决定去修行。我想要有包容心,也想让自己肚子能撑船。我回台寻找大师,很幸运的,在因缘际会之下,我有幸见到圣严法师。  相似文献   

13.
说明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  相似文献   

14.
目光     
人人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我想,目光便是那窗户里(外)的风景吧!我这人有点怪,我不喜欢与别人的目光对视,不是说我有不良想法怕被外泄。我总觉得目光的对峙,会出卖我的思想,我会被别人看个透。可生活就是这样的捉弄人,你越不愿意的事它偏偏会经常发生,目光的对视是不可避免的,为此我粗略地作了几条规则:1.与异性对视一般不可超过10秒;2.与男生对视不可超过1-4分钟;3.与师长对视依情况而定。这是极古怪的想法,在我保守自己的思想时,我却也好奇地偷偷地剖窃他人一瞬间的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在别人不注意自己的情况下,用眼角的余光去捕捉、猜测…  相似文献   

15.
一、名师指路1.可以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也可以写别人的成长故事,还可以写成长感悟。如从读《乌塔》想到的。要写清楚、具体,写完后可和同学交流。2.一定要选择自己或别人成长中的最典型事例来写,以表明自己、别人在成长中,使读者受到启迪。3.写成长感悟可由事写起,也可从读书、别人成长中感悟成长,写出自己对成长的认识、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二、佳作引路学车“四步曲”前几天,听说舅舅给刚上初中的表哥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我心里羡慕得不得了。于是,我软磨硬泡,让爸爸给我买一辆,爸爸拗不过我,只好答应给我买了一辆。喜看着新买的自行车,天蓝色…  相似文献   

16.
炒权证:因为懵懂,所以失败 "我是'初生牛犊不怕权证,好几年的积蓄全赔光.'"在某证券公司西三环营业部开户的赵长乐说,他第一次买权证就买了个"末日轮",不知道要去行权,结果账户里亏得分文不剩.  相似文献   

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78年第1期登出了鲁迅的两篇佚文,为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陈福康同志提出不同看法,"疑《'夜来香'》之为'鲁迅佚文'".我认为《"夜来香"》应是鲁迅佚文.首先,《"夜来香"》的内容,是和鲁迅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夜来香"》一文抨击了上海十里洋场"无线电播音"、"精采播音情报"的糜烂"肉麻",腐朽没落,在鲁迅的其它杂文如《偶感》、《奇怪》、《知了世界》、《阿金》等文中也有同样的揭露.如《偶感》中就愤慨地指出:"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  相似文献   

18.
正一杯茶、一段小品、一些知识,如今在嘉定区安亭镇,曾是人们休息、交流场所的茶馆被引入了社区课堂。茶馆式教学源于安亭镇社区学校教师陆海勇的突发奇想。"‘大块头'茶馆原来叫‘大块头'生活课堂,但是‘生活课堂'这个词对一些社区居民来说比较新潮,课程也会被局限在‘课堂'。我就想,为什么不试着复制人们记忆中的茶馆?"陆海  相似文献   

19.
陈鲁民 《中华魂》2012,(1):29-30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20.
庞白 《小康生活》2005,(3):61-61
不知道别人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城市。这句话也是多年前在一本叫《花城》的杂志上看过的一篇小说的题目。那篇叫《别人的城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