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问录内篇     
衡阳王夫之譔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奚以思之哉。俨若思之谓也。旁行而不流。安止而几。其功密矣夫。按人能于内里时刻用功。则视自明。听自聪。色自温。貌自恭。然舍思亦无工夫。所谓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其思之中正。而不倚于一偏早定于神化之域矣。恃一端之意知。以天下尝试之。强通其所不通则私。故圣人毋意。即天下而尽其意知。以确然于一则公。故君子诚意。诚意者、实其意也。实体之之谓也。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以“量”论诗,从“现量”的三个要点:即:“现在”、“现成”、“现实”三层涵义。阐明诗歌创作要即景会心,浑然天成,不思而得,体现了他直觉审美理想;他的论诗之“法”,视“有法”为“无法”,“无法”为“有法”,抨击“死法”,倡导“活法”。两者都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安南侵略者多次骚扰边境,侵我国土。与其毗邻的广西受害尤深。以广西各族人民组成的土兵(俍兵)为国为家,英勇抗敌,有力地回击了侵略者,为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社会的安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翻开史册,明代安南统治者侵扰我国西南边境的记载屡见不鲜。洪武十年,“交人以兵攻永平寨(今宁明),遂越铜柱二百余里,侵夺思明属地”,其后“交人侵迫益甚”。(《续通考》《四夷考·西南夷》)。永乐二年,犁季(?)侵思明土府属地禄州、西平州和永平寨等。永乐七年,武装进犯钦州地区。永乐九年,再犯钦州。宣德间侵钦州,占地四峒九十九村;宣德三年,攻安平、思陵州,据二峒廿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证了二《思》的创作时间与《离骚》相距不远,且二《思》早于《离骚》。“思美人”与“求女”实际上是同一意象体系,两者的喻意应是相同的。从取喻缘起,所求对象和结果三个方面看,二《思》所思的“美人”均喻指君王。因此,与二《思》内容紧密相联的《离骚》中“求女”的喻意,理应紧承“思美人”的喻意,即喻为求合于君,而非“求贤”或其他。  相似文献   

5.
学术与幻想     
学术研究离不开幻想。幻想是什么?幻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动.是“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不安,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潇洒,是“寂然凝虑,思接千里”的沉思,是“眉捷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敏锐。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文化转型期对知识分子的事业格式和角色认同的审慎反思,王光明的文学批评有一个从“中心”意识向“边缘”立场、从“批评”到“学术”的转向,确立了发现“问题”、深化“问题”、开放“历史”的诗学方法。王光明的诗歌批评实践,从诗的本体之思出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走过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轨迹:“本体之思→现代经验→现代汉语→‘现代汉诗’(诗之本体形态的命名)”。  相似文献   

7.
反思汉语存在的文化生态危机,从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出发谋划汉语未来的发展.深度培育汉语的表达活力,由活力汉语来承载国家的文化创造力.这就需要创造性重构汉语文教育的真正目标:从消极语用的“接受本位”转换到积极语用的“表达本位”乃至“表现本位”;着力突破“适应论”教育理论和“以本为本”的狭隘课程形态,深远培育学习者的“汉语童子功”,即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七字能力体系.由此而开辟“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主动应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博弈.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刘丹岩、高清海二同志宣揚一种奇談怪論,說什么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三个組成部分,“創造”一种馬克思主义組成部分“不断增加論”。 刘、高二同志在其所著“論辯証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一書中,既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从馬克思主义哲学中分割出去,又要从根本上修正馬克思主义的三个組成部分,而美其名曰反对“凝固”和“僵化”,来“发展”馬克思主义。 馬克思主义的三个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三大基石。在这个問題上的  相似文献   

9.
李殿元 《天府新论》2013,(2):153-156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谁作为中华大地上的统治者,都对大禹和大禹陵充满了尊重和敬畏.从关中地区进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以东北少数民族身份入居中原的清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分别为大禹陵书有“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缋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的对联.大禹陵的长期存在,证明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杂文小议     
杂文的特点就是杂。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古察今,议政论事,谈天说地,扯东道西,“省百里于方寸,涂万态于端毫”,真是何其杂也!然而这“杂”,却不是把乱七八糟的材料信手拈来,任意拼凑,而是经过概括提炼,构思剪裁,使之言之有物,持之有故,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寓爱憎褒贬于喜怒笑  相似文献   

11.
一、意象思维刍议朱光潜先生为证明“想象”一词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举出《楚辞·远游》和杜甫《咏怀古迹》(见朱先生《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为例。其实,古代文论中也出现过“想象”一词,见之于王若虚《文辨》、范德机《诗学禁脔》及叶燮《原诗》。但都不是作为文论的专门术语。中国文论有自己的术语,例如刘勰所谓“神思”(“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云云),这就是西方文论中所说的“想象”了。  相似文献   

12.
子思与孟子之间是否存在着师承关系?从孔子到孟子百年间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又是怎样发生的变革?更确切点说,儒家思想是如何从孔子的人伦日用深化为孟子的哲学悟思,以致被其后的宋代理学援引借用,以成功地应对了时代急需的哲学变革?围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往学者们对子思与孟子之间的师承进行过艰苦的文献学辨析.但仅此是不够的,更切实的还在于对二者之间思想的一致性进行一番考察.但是,由于资料的不足,这一问题一直难有实质性进展.郭店竹简的发现,为我们探寻二者之间思想的转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从“五行”到“四端”,从“性自命出”到性善论,从“仁内义外”到“仁义内在”,从“抗志”到“民贵君轻”,从“轻心重情”到“尽心知性”,从“反己”、“诚”到“反身而诚”,展现了思、孟之间的思想转承,铺陈了孔、孟百年间思想变革的清晰画卷,进而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思孟学派”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由“允许论”、“补充论”到“长期存在和发展论”,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论”的发展过程。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主题的“双思”教育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即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出方向,思出信念,思出精神,思出动力;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实践社会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风诗新解(五)晏方竹竿、羔裘《竹竿》序云:“卫女思归也。适异国而不见答,思而能以礼者也。”照这样说起来,“岂不尔思,远莫致之”的“尔”该指卫国的了,但国岂可“致”呢。郑玄解两句云:“我岂不思与君子为室家乎,君子疏远己,己无由致此道。”不知从何处拉一“...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之“慎思”作为道德理性之思,是儒家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之“思”重在检省身心,思孟之“思”重在尽性至诚,荀子之“思”重在理性思虑;三者共同之处在于认识向度的内倾性、认识原则的道德性、认识内容的伦理性、认识目的的形上性;先秦儒家认识论之“慎思”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道德理性认知模式,塑造具有圆融生命精神的认识主体,为西方传统认识论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从孔子、子思到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 ,故“礼”、“乐”并称。在先秦儒家诸子看来 ,“礼”既是社会人“视、听、言、动”即社会行为的规范 ,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 ;“乐”的功能则是“治心者也” ,即陶冶性情 ,导人向善 ,使人志清德洁、道德高尚。所以 ,“礼”与“乐”的关系是外在规范与内心化导相结合以达到“仁政”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乐”在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美学观而言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礼乐的本质是“中和” ,礼乐之美以适中和谐为最高境界 ,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则进一步使“中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20.
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哲学就是“思的事情”,“思”是思想活动的唯一方式。“思”确是西方哲学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是人类唯一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来说,哲学的思想方式不是“思”而是“虑”。“虑”的思想活动在针对的问题的性质、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诉求等方面都与“思”的思想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