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檀迦利》是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心灵的歌.是诗人用自己的整个灵魂谱写出来的优美而清淡的歌,它是泰戈尔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诗集,历来对它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简单的、单向思维的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文学是创作——欣赏和批评——创作的集合体.因此,我们评论文学作品应该从多方面的关系,即从多角度去考察,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其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美感作用.一、诗人的“自我”形象诗,贵真重情.“许多批评家都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和善的.在现在的许多人中,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更是一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在中国,它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译者多次翻译成汉语.研究中借用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中非文本因素思想,对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进行划分,据此分析和讨论《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论证非文本因素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产生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的诗歌<吉檀迦利>朴素优美而又蕴藉神秘,令人难以解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对泰戈尔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思想内涵、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吉檀迦利>是宗教影响文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吉檀迦利》文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印度近代史上的伟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创造性活动遍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作为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巨匠,他开拓了一系列近代艺术门类之先端。尽管在绘画、音乐、小说和戏剧诸领域均被奉为宗师,但他本质上是诗人,诗歌是其成就最为卓著,收获最为丰硕的文学创作形式。他以其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震动东西文坛,赢得了世界性的殊  相似文献   

7.
冰心的《吉檀迦利》中译本是难得的佳译。受接受修辞学观点的启发,通过对作为译者的冰心和原作者的泰戈尔在言语经验、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等主体经验的比较,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和原作者主体经验的契合而促成的积极接受对创造佳译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开诗卷,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能看到神的画像,“一个令人敬慕的上帝,泰戈尔的上帝:伟大的朋友,世界的情人,洁白的莲花,坐在河心中摇晃着的小舟上吹着横笛的陌生人!”神的出现,使得《吉檀迦利》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笼罩着神秘色彩,使得诗行间流溢着海市蜃楼般朦胧、缥渺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其英语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人宗教”精神,既追求“梵我同一”的神,又追求以虔诚之心以爱心实现人神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在具有印度传统的无处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传统意义的同时;又寓于西方关于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精神;达到东方“泛神论”思想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英语文学的魅力与东方文化情致共同铸造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0.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作者简介:凡·伊登(1860-1932)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诗歌和散文都很出色,在创作一向难称发达的荷兰文坛,他的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他的本职是一名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后期逐渐放弃了文学写作,将个人兴趣完全转移到对梦境的医学分析和研究上,而且取得了相当斐然的成就。在思想方面,他不仅深受17世纪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莎的自然神论的影响。还对印度的东方神秘主义哲学抱有浓厚兴趣。他最早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翻译到欧洲。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的《小约翰》完成于1887年,是凡·伊登文学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2.
谈到泰戈尔,人们往往把他同“神秘”和“浪漫”联系起来,西方长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神秘的浪漫诗人;许多泰戈尔的崇拜者甚至“把他想象为一个永远在感觉世界以外寻求着与无限和永恒进行交流的纯粹的神秘和宗教诗人,”我国不少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持有这样的看法, 其实,这种看法只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泰戈尔片面的了解。泰戈尔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冰心所译的《吉檀迦利》在节奏音韵、选词造句以及风格主题上的赏析,依据语言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源本与译作的关系,认为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诗歌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和诗人,从而提出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是地位同等的语言运用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道,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说过一句使人有兴趣思索的话。他说,人道“几乎永远伴随着真正的天才”。这种论断,无论其科学性如何,它和泰戈尔的情况是颇为契合的,他是个天才。十五岁时就已经诗才横溢。公开在杂志上发表了长诗。一生中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其中,《吉檩迦利》(意为《献诗》)使他蜚声世界,荣获了诺贝尔奖金。他还创作了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百多篇短篇小说。此外,他还精于音乐,  相似文献   

15.
印度现代著名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写过许多颂神的诗歌,使他获得广泛世界性声誉的诗集《吉檀迦利》就是宗教抒情诗,抒写了诗人对神的向往以及人神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国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中也创作了许多歌颂神灵的诗篇,《九歌》堪称为代表。中、印两大著名诗人都拥有世界性声誉,也都在各自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创作了大量颂神的诗篇,但两者对神的理解和态度是迥然有别的。对二者的比较,有助于理解中印两国人民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她们是冰心、杨绛、赵萝蕤等,她们的译作如《吉檀迦利》、《堂吉诃德》、《荒原》等,都是公认的高质量的译本。在翻译实践的同时,女性翻译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翻译理论,这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这批女性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尹锡南 《东方论坛》2012,(2):123-125
由于巨大的国际影响、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思想构成,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曾经说过:"泰戈尔可能是仅次于甘地、最为我们西方世界所知晓的名字……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诗人。"[1](P119)东西方学术界长达一个世纪的泰戈尔研究足以构成事实上早已成型的"泰戈尔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以其轻灵的诗句 ,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这一曲爱的颂歌 ,表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体现了诗人渴望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的强烈愿望。泰戈尔《新月集》的主题是爱 ,集中体现在对大自然 ,对母亲与孩童 ,以及对存在于自然与人中的神的爱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9.
印度作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是通过诗歌而奠定的,泰戈尔也是以散文诗<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在他散文诗的创作中,诗人一方面强烈要求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途径来实现社会的改造.思想意识的矛盾直接体现在诗歌创作中.随着思想意识的提高,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历史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全民族的命运和世界风云变化,同时他也不再热衷于追求人与神的和谐统一,对生命本性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部好的作品,其魅力是永存的,它会让人百读不厌,永远唤起人们审美的情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次到英国重游康桥后,归途在南中国海上所写。徐志摩作为中国文坛上极富有特色的“布尔乔亚诗人”,于1920年至1922年曾在英国有名的康桥(今通译“剑桥”)大学留学过二年,在那里真正开始了他喜爱的文学事业,并有过一段美好浪漫的个人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