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性”载体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关乎人民生产生活与各类文化遗产,更关乎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关乎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传统村落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的“非正常”消亡与瓦解不利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文章通过中国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的背景综述,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解读传统村落普查与审定这一当前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留存的最大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与“母体文化”。我国自2012年起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评选工作,历经十载至2022年已有6批8 171个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然而,入选各级名录体系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也不尽相同,部分村落正陷入“空心化”“空巢化”窘境。为了更好地记录村落遗产,弥补“志不下县”的缺憾,传统村落档案的完善与整合工作势在必行。文章依据历史文化、选址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5项指标制定传统村落存续分类的标准与依据,并划定不同等级村落类型,根据其特征对村落档案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立足传统村落文化的“母体”特质,把其作为“文化母本”的概念。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所具的母体意蕴与文化系统特性,探讨其文化生成的特质及现代转化的方法。从生成论与系统论角度,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文化生发的起点和“冶炼场”,为人类的繁衍与文化的生发提供孕育场和滋养力,是民族文化的孕育之源。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共生与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是促进和培育现代乡村家园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趋势。一些传统村落欲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之势,大兴文化旅游之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地方和本土居民只重视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了创意产业与村落传统文化的割裂,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贵州务川县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加强文化原真性保护、培育创意人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缔造全景产业链,进而促进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涵盖了省域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历史文化村落是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博物馆,是“乡愁”记忆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国学的思想宝库,及时保护利用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树立正确的观念、科学规划和严格执行最重要,持续而有保障的土地、资金和传统技艺投入是关键,正确处理各利益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着消逝的厄运。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到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探索,再到中央四部委传统村落全国性普查的开展,历经20多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已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古村落”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探讨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空间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中,空间结构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地景是指地面景观与历史文化二位一体的形态,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研究村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大冷水河、社王庙和土地庙这几类地景将大冷水村的村落空间划分成了四个层次,即以地缘为基础组成的“家族”住宅区、整个大冷水村住宅区、住宅区周围广布的耕地林地、远离住宅区的山地林地,这四部分共同形成了土瑶村落空间的四重同心圆结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物质“形象”的第一层面被人们所感知的“物象”是不依赖于人之意识的客观存在。基于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的实证研究,认为其能够体现系统的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将其概括为“规则、参照、功能与技术、核心”四个层面,并从中揭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造物文化思想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具有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坳上古村为例,通过当地“赶年会”活动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的过程,对“地方”这一具有独立文化意识的主体的文化取舍偏好现象进行分析,继而考察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如何经历“地方”主体的选择而再生,由此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泛化现象,以及传统村落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日本禁止垄断法对限制竞争行为的宽容,是日本竞争思想中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因素所致。日本传统的文化认为协调是“美德”,竞争是“恶德”。从悠久的农耕历史中形成的“村落的伦理”,强调对内协调、对外竞争,个体归属于群体。这些思想渗透于现代日本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形成日本特有的“协调竞争”的方式。而日本的竞争政策也正是基于其传统文化和伦理,维持着日本特有的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是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有力见证。集散在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众多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信息,传承了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生存和保护现状的深入调查发现,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保护主体缺失、村庄活力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从发展旅游角度提出了打造太行山传统村落文化带、分组团打造特色传统村落、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强非遗保护和数字化平台建设等对太行山区域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历史悠久且承载着丰富文化涵义的关中民居,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秉性成为中国民居版图上的亮丽奇葩。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外来信息的熏染,传统关中民居在很多方面发生变异。村落布局、民居结构和建筑材料,包括民居建筑中的民俗元素与建筑用工形式等都发生嬗变,民众居住理念也由村落自主盖房转变为城镇投资买房。这些变异带来了诸多的文化讨论话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是对乡村文化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力维系。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能够通过发挥社会多元主体重要价值与功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基于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生成逻辑,探析传统村落保护的行动系统及协同机理。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梳理和阐释其在发挥社会力量、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效能上的经验价值,提出社会参与下传统村落保护实现路径:优化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开发机制,推动社会力量与社区主体的融合,加强社会协同的民间融资和信用监督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基于对月山村文化传承载体——月山春晚的历史演变梳理,从文化自觉视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多元主体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发现,只有国家、社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有共同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古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古村落不仅保存着我国各民族的古风古韵,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与源泉。恩施州舍米湖村是土家族的传统村落,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该村的悠久历史、独特的民风民俗、独特的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等资源,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和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的资源不足以及“精神”资源不足。可见,任何村落的发展都需要“留住人”,强化村民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倡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所展开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模式,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路径等领域面临的问题不谋而合。而非遗“双创”推动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进程,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促进非遗“双创”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交互耦合的关系。因此,通过分析双方的耦合作用机理,揭示要素、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耦合所存在的阻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的耦合路径探索,有利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受“天人合一”、“寓善于美”、“自然就是美”等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的影响 ,形成了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和精练性等四大特征和与之相应的造景艺术手法。所有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独特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