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现状,提出分类评估模式,并指出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分类以及这三种类型大学相异的评估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国外经验、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人才培养等三个角度,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举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应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的理念;精英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卓越;精英人才培养着重要抓好五个环节:(1)在生源的选拔中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2)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强调基础宽厚、多学科交叉;(3)增加国内外访学的经历,以拓展培养途径;(4)倡导研究型教学;(5)实施导师制。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针对大学扩招与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我国大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应对大众化教育阶段新问题的3个观点:1.高校在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功不可没;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仅是量的增长,也是质的变化,其特点是多样化;3.大众化高等教育推动下的传统“就业观”和“知识产业”问题受到冲击,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也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本文以我国研究型大学管理的现状为切入点,从优化横向权力与纵向权力的分配体系、加大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力度、加快基层科研学术组织的建设步伐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创新管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正处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树立大众化阶段科学的质量观是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自身特点要求应建立多样化、创新、开放、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举措: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逐步落实高校办学主主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改革目前的评估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为中介、市场为主导的多层次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良性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责任。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对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巩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研究型大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和英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的历史与实践都证明了其对本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研究型大学联合会的发起高校规模应在15~20所。联合会主要承担高等教育研究、政策咨询和行业自律等职能。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一个有始有终、层次分明的完整课程体系作为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忽视大四阶段的教学,从而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以南京大学为例,对大四阶段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出研究型大学面临着大四阶段课堂教学阻力重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困境,在结合南京大学2009年本科"三三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构建以促进专业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及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日益迫切.本文从传统教育概念的变革到具体应对措施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该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时空和教师观进行观念的转变.在高教改革的措施方面,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大众化,以及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主要做法是生源采用多元化遴选,教学注重个性化,选聘优质师资实施导师制,实施学生竞争机制,国际化水平较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建议通过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优化教育教学制度、完善德育育人体系、构建高效管理团队的方式进行改革,来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实施准备各种必要的条件。但是 ,我们所面临的基础相对薄弱 ,真正全面推行和落实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教育系统内外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类型结构改革是本科院校办好高职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中分化出高等技术教育类型并随之自觉地进行类型结构的调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而教育类型结构改革是本科院校办好高职的关键,提高办学层次则是本科院校办高职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人的现代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高等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性 ,并就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质量并重、教育教学改革、价值教育的珍视、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高等学校师资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当成熟,涌现出了许多世界著名的私立大学。与日本相比,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显得极为落后。也正因如此,笔者就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一回顾,从中得出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私立高校的立法、政府对私立大学的扶持、高等教育多种功能的拓展、形式多样的招生考试制度、对教育质量下降的应对等都给我们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博通"与"专精"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高等学校制订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分析一般教育目标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剖析了实际教育目标时而偏向"博通"、时而偏向"专精"的历史渊源,指出总的趋势倾向于培养"专才"。文章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的角度讨论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两种带有不同偏向的人才的特点,从而认为社会一般也更垂青于专门人才。根据对高等教育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要求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关于理解"博通"与"专精"关系的七点结论。鉴于"通才教育"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在今后高等教育讨论中不用"通才教育"这一名词。最后,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处理"博通"与"专精"关系的四条原则,特别指出学校定位与国情是具体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文章基于高校担负的使命,分析了高等教育呈现出的新形式,论证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国际趋势。从理论依据看 ,人力资本理论与产业经济学构成基本理论体系 ;从社会基础看 ,通过教育产业规划进行适当行政干预 ,缓和高校的财政危机 ,调整高等教育市场供求关系 ,政府、高校及市场在运行机制重构中作出了不同反应 ;从内在要求看 ,高校产权、运行效率及市场机制缺位 ,大学制度改革成为必然。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热心投资、高校明晰产权 ,成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三大趋势。它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刻反思 ,形成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观,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族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通识教育是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合作教育是美国高校成功的一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美国合作教育的典范高校——凯特林大学独特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延伸办学边界、更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学实施扩充教育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现象。其含义是指通过大学来组织、办理各种社会教育事业 ,或利用大学的人力、物力、设施、机构、活动等 ,将大学的教育事业推向社会。近代大学通过实施扩充教育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丰富了大学的施教领域 ,对于“民智”的提高、社会的改良、教育机会的均等 ,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普通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成长期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普通高校的技术教育优势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使普通高校举办高职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必须。充分利用普通高校技术教育优势 ,可持续地增加高职教育的技术内涵 ,创造高水平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平台和师资培训基地 ,顺应职业岗位教育层次的高移 ,构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 ,是保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形成区域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