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称呼不尽相同,甘肃陇中称之为"灯影戏".在"苦甲天下"的陇中黄土地上,皮影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使得陇中人民受到了美的陶冶,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就陇中皮影的艺术造型特征、赋色等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陕西作为皮影的发源地,研究陕西皮影不管是对本土皮影艺术的保护还是对现代国产动画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研究皮影艺术的延展性课题日益增多,主要的研究方法多是抽取皮影造型元素或是色彩进行现代设计的改良,延展路径过于单一。本文就尝试通过对皮影艺术的研究,结合历史上国产动画的成功案例,来阐述皮影艺术元素对塑造民族动画品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川皮影造型的审美性特征植根于四川浓郁的地域性文化氛围中,川剧是其模仿借鉴的最直接的范本。四川皮影吸纳川剧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类,在不同角色头茬造型方面大量吸收川剧脸谱以色彩、线条、图案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又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4.
论赤峰地区皮影艺术的造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是一门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皮影也有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人物、布景的造型表现形式。皮影的造型经过长期表演经验、实物制作等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完整的美学模式。赤峰皮影与北方皮影中唐山皮影在造型方面是一致的,具有独特的平面化、艺术化、地域化的表现形式。其艺术造型值得现代艺术设...  相似文献   

5.
皮影始创于刻纸属于一种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历史上,我国曾有九个省区发展出了近15种极具地方民间特色的皮影种类,并一直流传至今。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皮影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所显现的是一种跨界的、综合的造型艺术形式,同时兼备剪、影、刻、画等造型语言特质。以梳理皮影及与之相关的造型形态语言方式为主,力图在理清其造型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当代语汇下"皮影"的继承与再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皮影头茬在皮影艺术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其造型有其独特的设计美学特征。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头茬的各部分造型都有自己的透视表现角度,由多种透视角度相组合而成。头茬装饰造型的独特设计美学特征是:注意合理化的平面结构、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原有的自然形态,每个头茬又是在不变的程式化设计美学规范中。皮影有其独特的设计艺术魅力,是很多现代设计者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皮影艺术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剧巧妙结合的独特艺术,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大通皮影艺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皮影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但是却因为传播方式、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内容与当下需求不符合而在现代的发展中进入困境。有效地保护与传承皮影艺术的发展,可以将其与动画艺术相结合,借助动画扩展皮影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表现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最终实现二者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山西侯马皮影人物造型的形式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马皮影艺术从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其中皮影人物造型既是表演影戏的道具,又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文章认为侯马皮影人物造型具有和谐美、均衡美、气韵美等美学特征。对于这些人物造型规律的研究,有益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皮影艺术是民间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从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特点、皮影艺术对动画产业的国际化的影响、皮影艺术对中国动画产业化价值进行了探讨,旨在借助传统民族艺术推动动画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12.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命题过去只认为是指明了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及想象自由的特点。本文则认为该命题概括了艺术想象的普遍规律。“迁想妙得”不仅指艺术形象要超越生活形象 ,发生形变 ;并且指要发生理变 ,即在艺术想象中由遵循生活逻辑、理性逻辑转换成遵循艺术逻辑、情感逻辑。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1949年以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生存价值的一些方面不复存在,而有些方式又被人为地取消了,所以影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今天影戏的生存仍要走多元化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其表演形式有朗诵型、即兴表演型和提高型。教师要做好课本剧的编排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包括传统工艺、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正面临后继无人、管理混乱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博物馆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评估, 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历史剧热潮,是作家们主动"配合"形势的结果。"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表现,但由戏剧的"写—演—观"的三元生命结构所决定,同时又因为书写对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的召唤,观念的转化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对象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耗散"或"冲淡"的可能性。一些优秀历史剧的创演,经过艺术对历史"翻案"的再"翻案",取得了民族化"剧诗"探索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9.
《萨勒姆女巫》是一部因个人过失在无序的世界中丧失身份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道德升华、完成救赎的平民悲剧。米勒开拓性地塑造了一位平民悲剧英雄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悲剧精神,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心灵净化之感。该剧专注于社会改造和道德净化,力图为陷于生存困境之人提供道德启谕。笔者在总结米勒独特悲剧观的基础上从荣格个体化理论的视角分析该剧主人公向悲剧英雄蜕变的心路历程,阐释该剧现代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关怀,挖掘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20.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叠石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思想派“士人”在叠石意境层面,通过著作、绘画创作来注重文人画意、文人画理和文人画境;技术派“匠人”在叠石实践层面取法山水画,不断提高自身叠石技巧。思想派“士人”与技术派“匠人”有机结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江南私家园林叠石文化。“士匠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类似现代设计团队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