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到历史场景:从宋人两个说法看哲学史与思想史之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葛兆光 《河北学刊》2004,24(4):19-23
宋人赵普的“道理最大”常被哲学史家注意。这一观念虽然可以被诠释为“理学”的起点 ,建立起宋代哲学史的系谱 ,但它也是宋代政治上的关键词 ,必须放在北宋和南宋的历史场景中 ,才能得到思想史的理解。不仅“道理最大” ,包括宋代的“一道德 ,同风俗”也是如此。现在的中国哲学史 ,常常是对中国思想进行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系谱化”或“脉络化” ,忽略了思想的历史场景 ,其实 ,古代思想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世界 ,必须有具体的历史背景 ,而且经历“制度化”、“常识化”、“世俗化”。因此 ,思想史研究必须回到历史场景 ;同时 ,在知识史、思想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之间也不必画地为牢。  相似文献   

2.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5,3(5):53-56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3.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愿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非遗产品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本文从服务场景视角探讨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要素间的理论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是服务场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二是服务场景能够影响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感知价值,进而产生非遗产品的购买行为;三是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对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四是非遗产品的文化认同和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且非遗产品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要高于文化认同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理想境界既是同天之乐的境界又是忧患经世的境界,是内在成德之乐与外在济世之忧合一的境界。张载认为学礼、循礼不仅可以明理、正心,达到同天之乐,也可以使不仁者仁,亦有济世之功。张载的理想境界不仅对中国儒家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当代个人精神健康、家庭幸福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家们对人性善恶的预设是为各自的道德、政治等学说寻找逻辑出发点和理论前提。所以,无论是中西方,思想家们总是在探究人性的善恶问题,尽管他们互相争辩诘难,始终没有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将希腊悲剧场景与圣经叙事结构完美的交织融合,用神话-圣经原型模式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灵魂深处的欲望、挣扎与迷失,赋予神话-圣经原型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现代人对人性、罪恶、救赎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1):16-24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换,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前人在大工业时期提出的经典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科学的实际需求。场景理论因此应运而生,它创造性地将文化和美学融入社会学的理论范式中,通过对3个主维度和15个子维度的提取和赋值组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兼顾本土性和普适性的定量分析新工具。通过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应用,场景理论在经典理论优化、梳理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转换以及分析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已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和社会均处于变革之中,场景理论为阐释这些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8.
克罗齐和卡西尔都认为人类认识的起源在于直觉,艺术是直觉的艺术。但是二者对直觉的理解很不相同:前者认为直觉和抽象是对立的,是可以脱离理性独立存在的,而且直觉是纯内在的,没有外在的形式表现,直觉即内在的情感表现,即语言,即艺术;后者认为直觉和抽象是统一的,直觉是抽象完成的前提条件,是人类认识的起点,艺术虽然反映直觉形象,但那是一种外在的直觉形式,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的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揭示出乡村婚俗压抑人性、阻碍婚姻自由的一面,而且从遗传学、基因学角度着眼,将其背后所隐藏的"非科学"、非理性一面也加以冷静剖析。张资平独特的生活经历不仅使他的小说对客家婚俗的反省充满了浓郁的科学意识,而且使他的交织在民俗反省中的人性剖析更为冷峻深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创作中 ,曹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他创作上的成功与他的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既清醒地意识到家族伦理对人生命力的扼杀 ,又对贵族家庭的生活情调与传统美德充满向往之情 ,既同情蘩漪式的对传统家庭的破坏 ,又对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愫方式的人物赞美不已 ,这种矛盾的家族感情很大程度上源于曹禺的家族体验 ,而他的旧家情怀既影响了他戏剧创作的情感色调 ,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感性基础与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1.
陈佳 《理论界》2014,(8):110-113
布景是舞台上的造型因素之一,是戏剧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戏剧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剧情的体现,更对观众欣赏和演员表演产生较大影响。清末民初的批评家对新旧剧的布景运用往往分而论之,普遍反对旧剧使用布景,而充分肯定布景在新剧演出中的作用,并针对其运用不当之处提出积极建议。他们还通过译介西方相关著作或考察西方剧场,为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布景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2.
曾耀农 《中州学刊》2005,(2):196-199
后现代解构主义文艺思潮对中国新时期的影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喜忧参半.解构主义使当前影视运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对政治与道德权威话语进行消解,在调侃中亵渎权威话语,在亵渎中消解神圣规范.解构主义对写作本质认识的变化使当前影视出现了零度写作,造成影视文本中的理性反思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这既消解了影视文本的道德与感情因素,又阻碍了影视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解构主义使影视文化由艺术文化向大众文化转轨,对大众生活的欣赏,对平民意愿的尊重在影视领域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曾耀农 《学术研究》2005,(10):117-120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化激进主义的失败,反过来促成了保守主义文化的迅速崛起。中国近期部分电影和电视表现出对道德权威的冷漠,对激进理想的疏离,以及对于当下利益毫不掩饰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新历史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了一定的担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亚洲新电影的时间形式和其光影组合所营造的时间感,浸润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的深厚根基,流淌着东方哲学的质感,即在凝固、延宕与循环等时间形态下追求“诗”般浑然一体、绵延隽永、内在循环的“时间”。而近年来,一些亚洲新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对速度的狂热、交错的执迷、断裂的偏爱等,正以多元化的面貌改写着亚洲电影一贯以来静观、凝重、圆润等与古老的农业文明相沟通、与东方的传统美学相对话的时间体验。亚洲新电影中越来越多锋芒毕露的“时间之刃”,携带着鲜明的现代性基因,划破宁静、厚重的东方银幕,在与古老东方性的遭遇中,镌刻下鲜活崭新的时间美学印记,正是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之中,亚洲新电影以日益丰富、多元的面貌书写着极具活力的影像文本。  相似文献   

17.
华语电影工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竞争,是电影产品在传播内容上的深化拓展以及思想与美学主题的进一步整合,伴随着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文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聚合与重构过程。全球化时代,经济与文化高度互动的现实语境,要求通过华语电影产业的品牌化运营,更有效地构造"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的本土文化时空,并能有效拓展东西方互看视阈中的新的文化视野,建构起与大国"身份"和"风度"相符,并具备国际化素质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成为当代宗教文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由于"宗教性"的难以界定,"宗教电影"的范围在无形中被扩大了.当代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主题和宗教拷问主要表现在,对"上帝之城"的神圣与信仰的背叛、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碰撞与摩擦、基督教文明与土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等的探讨.宗教现实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形态呈现则主要是,表现具有争议性的鲜明的宗教批判主题、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冲突化解的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倾向、宗教意识形态的历史重现和幻灭、神秘与诡异的科幻色彩等.本文认为,西方宗教题材电影已经以其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思想性,而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个独特的电影类型.  相似文献   

19.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07,(7):185-192
尽管大陆电影空间在《黄土地》等一批先锋之作中经历了从具实到抽象的过程,形成了扩张的文化隐喻,但是空间的传统经验却陷入了影像表达的悖论;游弋出大陆的香港电影始终将地域空间限定在城市想象的自我比附,或隐或显地出现了一种"双城"现象。张爱玲作品在香港颇受导演青睐,个中原因在于其作品铭记着"双城"(上海/香港)的空间体验。如果说大陆电影的空间有一种外向性,那么身处后现代文化中的台湾电影逐渐排除了整体的空间感,缩小地域、社会空间,出现了一种内倾的迹象。从深层的文化心理上说,这恰恰是两岸三地在西方文化触发后,民族文化记忆的不同苏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