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学科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院。学院目前拥有旅游管理(含旅游日语、旅游英语、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规划等专业方向)和历史学2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1个专科专业和专门史1个硕士研究生点(含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现当代民族区域经济研究和中国城市史3个研究方向)。学院现有来自近40个民族的本、专科学生494人,研究生42人。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2人,副教授9人;专业教师中,3人为四川省旅游星级饭店评审员,4人为四川省五A旅游区点评审员,12人… 相似文献
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完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讲授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风雅文化、史书文献、《全唐文研究》等本科专业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参加完成《羌族文学史》、《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课题,获省政府社科奖二项,出版《中国风雅文化》、《闻一多罗庸论古代文学》等专著3部,在各类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现为中国杜甫研究学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吴贤哲,教授,硕士研究… 相似文献
3.
4.
5.
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外语系成立于1996年,于2003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一个,“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朝鲜语语言文学”四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应用英语专科专业,并且承担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F0002-F0002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00年月10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时与中文系、教育系合并为人文学院,2002年11月与人文学院分开并组建为政法与历史学院。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四个本科专业,有世界史硕士学位学科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70名,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学院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54名,专任教师47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教授5名,副教授18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15名,还有一部分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院的重点和特色学科是世界史学科,世界史学科1985年被评选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在该学科基础上,1991年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2000年成立了世界史研究所。世界史学科1998年成为全校首批硕士学位学科点,现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政治三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刘文鹏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美国育因大学名誉博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和“香港柏宁顿集团教育金会”专家评委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姜桂石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北分会副会长。世界史学科组成员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议文四十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出版教材5部,专著8部。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本校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教 相似文献
8.
9.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个硕士点,现有在校本科生900余人,研究生60余人。文学院是全校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二级学院之一。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硕士导师9人,正副教授占文学院教师总数的70.9%。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18人,比例超过58%,有博士学位者5人,占16%。教师中既有在学术界声誉卓著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又有省级学术带头人和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全院教学科研人员共出版了著作200余部、教材12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多人次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该院新闻学专业为四川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始于1952年兴办的“司法专业”,此后除“文革”前后外一直进行司法干部培训。1981年起在进行司法干部培训的同时开始学历教育,开办民族司法干部专科班和普通法律大专班。1986年成立法律系,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1994年改法律系为法学系,下设法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1998年在全国法学专业统一调整前率先推行了“大法学”招生模式。同年,“法学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在填补四川高校无法学理论硕士点空白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以“民族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0年11月,改法学系为法学院。2001年法学专业申报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成功,同年“法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诉讼法学”硕士点获准建立。 法学院下设法学基础课、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七个教研室及刑侦与物证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实践)机构,并设有院所合一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学研究所”。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3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35岁以下青年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达86.5%。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法学院培养了一支热爱党的民族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
<正>关注理论热点突出民族特色2015.1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人类学本期文化遗产栏目,徐新建教授《"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从"夷夏互补"和"礼失诸野"的角度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吃牯脏"与"吃相思"的"饮酒歌唱"习俗,认为这些习俗不但体现了"兴观群怨"的礼乐特征,同时还蕴涵着"礼"、"野"互动的文化意义,指出"礼失求野"的前提在 相似文献
1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老校区后勤集团是在老校区后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参照现代企业运行模式,于2005年4月组建的新型服务机构。集团下设饮食服务部、学生宿舍服务部、能源管理服务部等十个部门。老校区后勤集团现有正式职工98人,社会用工260余人。集团坚持“诚信务实、服务热情、保障有力”的服务宗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挖掘潜力,增收节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学校的办学事业服好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西南民族大学老校区后勤集团 相似文献
1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始于1952年兴办的“司法专业”,此后除“文革”前后外一直进行司法干部培训。1981年起在进行司法干部培训的同时开始学历教育,开办民族司法干部专科班和普通法律大专班。1986年成立法律系,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1994年改法律系为法学系,下设法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1998年在全国法学专业统一调整前率先推行了“大法学”招生模式。同年,“法学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在填补四川高校无法学理论硕士点空白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以“民族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0年11月,改法学系为法学院。2001年法学专业申报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成功,同年“法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诉讼法学”硕士点获准建立。 法学院下设法学基础课、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七个教研室及刑侦与物证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实践)机构,并设有院所合一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学研究所”。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3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35岁以下青年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达86.5%。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法学院培养了一支热爱党的民族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法学院现有40多个民族的在校生178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636人、硕士研究生151人。在法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改思路的引导下,全体学生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稳步提高。近年来,共有170余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有数十名学生考职博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在“十一·五”期间法学院将按照“稳定本科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思路,努力把法学院建设成委属系统和省内一流的法学院。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F002-F002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英语、日语、俄语专业,设有蒙生和汉生两种授课班,在校学生千余名。具有民族特色的蒙授班的开设,填补了我国民族教育史上没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外语专业的空白。为全区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三语”(蒙、汉、英)人才,并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是全区专业英语自学考试听力和口试的主考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F0002-F0002
内蒙古民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外事办公室)是专门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机构,同时也是行使学校外事工作管理的职能部门。学院成立于2005年3月,现有专职外事管理干部8名,专兼职教师16名,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0名,中级职称人员6名,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0名。学院现有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波兰、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十余个国家的留学生140余名,学历层次包括长短期语言进修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截至2006年9月,先后有近300名留学生在我院学成回国,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留学生达18名。国际交流学院现采用汉语、…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F002-F002
蒙古学学院始建于1972年,现有四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学位学科点,一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39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2名,硕士生导师8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2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名,在校学生有104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5名,留学生22名。蒙古学学院是在原我校中文系的一个专业一一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与西南民族大学的创建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大学的前身是西南民族学院 ,在邓小平、刘伯承、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指导和亲切关怀下 ,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国家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一步步从民族学院发展成为一所民族大学。邓小平“民族学院应速筹办”的决策使西南民族学院的建立提上了议事日程 ,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使西南民族学院的建立成为现实 ,邓小平的两次题词和讲话使西南民族学院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邓小平的民族教育思想在学校的“二为”办学宗旨和“和合偕习”为特点的学校精神中得以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