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由同谷入蜀路线历来争论不一。争议点主要有是否经过青泥岭,是否去过两当,是否经过凤岭;还有诸如白沙渡、水会渡和飞仙阁的方位问题。本文从杜甫入蜀诗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文献史料,认为杜甫入蜀过木皮岭,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到两当三渡水寻吴郁不遇,遂东行经凤岭,南下连云栈道,再接金牛道至成都。白沙渡和水会渡两渡口当在四川剑阁。 相似文献
2.
颜家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以时地为序,从纵向方面勾勒了杜甫山水诗6个阶段的不同的内容风格特点:1.泰山豪情;2.慈恩寺塔“百忧”;3.凤凰台自誓;4.成都楼伤感;5.白帝城“血痕”;6.洞庭湖畔眼泪。杜甫山水诗有着巨大的成就,但不受重视,其原因是受“诗圣”、“诗史”等传统研究思想束缚。 相似文献
3.
何振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3,(1)
杜甫的诗歌,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成为我国诗坛上现实主义的典范,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千百年来,他的诗歌特别是反映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传颂不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杜甫不仅写出了极丰富的与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而且还写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山水诗,其数量之多,超出了当时一般的山水诗人。祖国的山川风貌,尽收诗人笔下。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处处触摸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脉搏。因此, 相似文献
4.
蒲惠民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57-61
杜甫的秦州山水诗 ,把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苦难自然地融入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 ,赋予山川景物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扩大了山水诗的社会内容。在刻画山水形象的时候 ,诗人凭借奇特的艺术想象 ,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手法和“破墨笔法” ,极力渲染山川景物奇崛险峻、突兀嶙峋的形象 ,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形成了冷峻峭拔的艺术风格 ,对盛唐以前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蒲惠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杜甫的夔州山水诗,真实地再现了夔州山水雄奇壮丽的独特风貌,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在艺术上表现出沉郁悲凉、奇崛厚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牟瑞平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杜甫山水诗突破盛唐“旧法”,在主导风格、描写手法、典型意象、行文章法、句法字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奇健峭拔的突出特点,集山水诗之大成,开山水诗之大变 相似文献
7.
8.
李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杜甫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诗,流传下来的就有二百多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以这些诗与“二谢”、王、孟的山水诗相比,思想上更胜一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认真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谓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我国的山水诗独立于晋、宋,兴盛于隋、庸。其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热的过程。尽管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内容杂沓,但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写山水之美,一种是除了写山水之外,还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胡念贻《论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感慨,又往往因作者各自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身份地位、阶级意识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杨景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94-100
杜甫秦州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把秦州诗比作一部乐曲,那么,忧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对边塞安危的焦灼,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前途的思虑弥漫于字里行间。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与恻隐之心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情感浓郁的诗篇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0.
论杜甫致弟妹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波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80-84
杜甫致弟妹的诗歌既体现了殷殷手足情深,也包含了双重怀土之情,即乡思之情和恋阙之意。这既与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及时空的隔绝状况等共性因素有关,也与杜甫独特的身世经历等个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7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有许许多多关注农耕、忧心农事的悯农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其所处"安史之乱"前后农夫所遭受的众多天灾、兵祸之苦真实记录下来,并将自己对他们的哀悯、同情与赞许等诸多情感寄寓其中,这与其所继承的重农耕的儒家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同时,这一题材的开拓,对后世悯农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舒志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58-64
本文从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杜甫入声韵脚诗的表情达意问题,发现他的入声韵脚诗往往表达压抑悲愤的情感,因为入声韵是一种急促短暂的语音。文章还与王维、李白的入声韵脚诗加以比较,以说明杜诗押韵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陶文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3):164-171
本文提出,王十朋的山水诗与宦游诗数量多、成就高.这些诗抒发了诗人忧国爱民、修德勤政、笃于乡情亲情友情等纯正高尚情操,跃动着一颗光明正大、仁义忠孝之心,是仁者、儒者、学者的真诚之诗.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把诗与画、自然气象与人文精神、写实景实事与想象虚拟、赋与比兴、诗与题序、分写与总写、古体与近体相互结合和照应,也体现出诗人在追求浑然天成中注意锤炼字句、擅长铺排与对仗的艺术功力.在古代山水诗与宦游诗的发展中卓有贡献,在宋诗低潮期中起到了振衰起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杜甫流寓两湖时期创作的诗歌,有独特的内容。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暮年在两湖地区的漂泊生活和情感,两湖地区的地理和风景,以及乱后朝政和此地区民生凋敝的情况,构成其两湖诗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许建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Z3)
山水诗是杜甫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杜甫山水诗意境有别于谢灵运、王维而独具个性。创造出壮阔苍劲、奇险变幻的意境,同时也兼具清新细腻之美,为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王菊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100-104
杜甫栖居草堂时期创作的自适诗,通过极具童趣与乡野气息的诗文语境流泻出对自然界万水千山的真与善。诗人在探寻自然美的同时,又注重向内心深处探求心理感受,在与自然的契合中,流露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性本疏放的诗人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内容、形式和风格较他以前的作品有所改变,表现出新的质素,而且对我国田园诗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齐文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3)
<正> 谢灵运乃我国山水诗歌的开山祖师。谢灵运以前的山水诗人,诸如曹操、庾阐、谢混等人多为学术界所瞩目,而与谢混同时的慧远,却很少被人提起。事实上,慧远自觉吟咏自然山水,形成了他的山水诗歌的独特风貌,给谢灵运山水诗歌的创作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慧远周围,形成了一个创作山水诗歌的作家群体,活跃在当时的诗坛上。慧远实乃山水诗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但是长期以来,慧远对山水诗歌的贡献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与同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9.
李新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2-54,67
自建安文人王粲流寓荆州,作《登楼赋》以寄慨以来,"登楼"遂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身世之慨和客中之愁的一个特有的人文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而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不仅在其登楼诗中继承了王粲《登楼赋》表达身世之慨和故园之思的抒情传统,而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将伤时忧国的伟大情怀,和深邃的"宇宙意识"寄寓其中,拓展了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范围,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千载传唱的名篇。 相似文献
20.
李新宇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孔孚的山水诗在诗界引起广泛的注意,《山水清音》出版,评家四起,给以种种赞美。作为我国新诗创作中迟到的第一本山水诗集,古老的山水诗老树上的一枝新绿,它为我国山水诗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