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旅游资源普查数据,从省域与市域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有效解析.省域尺度上,主要从旅游资源总量、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等方面对江苏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有效解析,并基于江苏旅游资源点分布数据对不同城市、不同类别与级别的旅游资源点进行密度估计;基于密度估计的专题地图探讨旅游资源类型、级别与城市区位、交通路线以及社会经济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分布关系.市域尺度上则对比并解析了不同城市旅游资源总量与密度分布、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旅游资源的配置关系的空间构型与分异.  相似文献   

2.
股票市场对经济的增长效应主要有两种,即财富效应和q效应。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的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明显。关于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经济增长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没有经济增长效应或有微弱的经济增长效应;另一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有经济增长效应。本文以2004年1月年至2007年9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上海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以1990年至2006的年度数据分析上海市股票市场的q效应。  相似文献   

3.
李华香 《兰州学刊》2013,(12):114-119
现代人对住宅的需求就如古代人对土地的渴望,而各大城市不断上涨的住宅价格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文章以天津市南开区654个楼盘为研究基础,使用Surfer软件,采用Kriging插值法,绘制南开区住宅价格空间分布图;使用stata软件,采用多项hedonic模型,分析影响住宅价格的多元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南开区住宅价格总体呈现“一个高点,两个中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位特征、学区房、居住环境等变量成为住宅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和数字治理三个维度54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大陆省级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基于2005—2019年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总体速度较快,其中数字治理增长速度最快,但省际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在空间上呈非均衡性分布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数字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3.2%。随着时间推移,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逐年减小,但近年来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此外,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上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态势,且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相邻能够提高本省份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的转移概率。因此,实现地区与省际间数字经济的包容、普惠、协调与互促发展是中国数字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内容。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居民阶层分化的重要表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各阶层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其形成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人际互动的空间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城市空间的混合居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贺金社 《河南社会科学》2011,(3):133-135,219
"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濒临崩溃,是AD-AS模型使其得以复活。现实中,任何经济系统都是开放的。然而,当我们把AD-AS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构建AD-AS-BP模型并据此进行政策效应分析时却发现,凯恩斯主义降低人们等待成本的总需求政策,即便是在短期内对于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分别解决也总是失效的。  相似文献   

7.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可以为制定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有必要从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根据常用评价分级标准主要处于中等承载区、低承载区两级.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是关注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对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值得深思.文章认为经济适用房等建设投资也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动力、安排9000亿元保障房计划很可能构成房地产"救市"的主要手段、房市将步入较长时间调整期.  相似文献   

9.
从微观、宏观、中观三个层面深入考察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经济效果,表明其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和提升农村信用关系,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应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加大相关配套和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崴 《中州学刊》2012,(2):37-41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出现衰退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减税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不同的减税手段,其造成的影响不同。不论是降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还是降低企业所得税,均可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相比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降低企业所得税所拉动的短期经济增长效果更为明显,因此,为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短期内应该优先选择降低企业所得税;而长期内应降低个人所得税,进而增加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继续完善调整产业结构的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数字贸易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计算2014—2018年中国31个省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并分析省域空间分异格局和空间关联效应,结果发现:(1)中国数字贸易发展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省域分布格局,主体范围位于中部及东部沿海省域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高密度区域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逐渐由"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向"赣闽粤"扩散。(2)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具有同质集聚、逐渐增强的空间正向关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数字贸易关联互动较为缺乏,形成较为明显的层级反差。(3)中国数字贸易局部空间效应的地域关联性极为显著,从东南至西北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异,"高—高""高—低"和"低—高"三类集聚模式均分布于长江经济带与海西经济区,"低—低"集聚模式分布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和西北边疆地区。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选取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的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科技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调节效应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甚微。政府应当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快速发展,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因时间次序、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不同而逐步形成了差异化、多样化的空间区域。由于市辖区的空间类型、特征不同,及其在城市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的功能分异,市辖区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不同。应当区分不同空间类型的市辖区,精准识别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合理构建市、区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形成与不同类型市辖区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市—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而为居民和入驻企事业单位精准地供给公共服务,实现城市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策链范式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循环经济之后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又一重大决策,寻找中国低碳道路的政策支撑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经济模式的低碳化转型需要构建适度适宜的政策体系.从政策链角度反思我国现行低碳经济政策的不足并提出政策链优化建议,不仅能够为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撑,而且研究政策链范式本身也是对我国政策科学理论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6.
赵强 《东岳论丛》2003,24(1):41-45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 ,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实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但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总量上的 ,而是结构上的 ,单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因此 ,在下一步的宏观政策选择中 ,应该调整原来的政策取向 ,逐步引入改善供给的政策 ,从供求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
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是明显的,改革开放前承担着内地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改革开放后香 港对内地的影响不减反增,不仅承担着大量的转口贸易,而且向内地投资,并提供大量游客客源。但对于 内地,不同地区受香港的影响明显不同。本文基于历史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综合考察回归前后 香港对内地影响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为更好地协调香港与内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是 典型的点与面相互作用问题,通过数学模拟发现,这种影响虽然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但呈反比例关系而不 是一般的指数衰减或二次幂函数衰减。本文完善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