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意见纷殊。但不管如何,寻探的出发点应该回到文本本身。百回本文本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透露了极大的信息。首先,从对金陵世德堂的考证可知,《西游记》最早刻本是官刻本(区别于家刻本、坊刻本),它提示了《西游记》作者应是与朱明王朝的藩王府有着很深的关系;其次,从对"华阳洞天主人"的考察则证明,他不仅难能作为否定吴承恩著作权的证据,相反恰恰证明"华阳洞天主人"极有可能是吴承恩与百回本《西游记》刻者世德堂、序文作者陈沅之为适应当时形势,及其追逐读者市场的一个合谋的产物。最后,对百回本《西游记》文化背景的整体分析,其条条线索都为坚持"吴承恩说"的观点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围绕男女情欲展开的情色叙事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这些情色内容或以插科打诨方式的随意点染,或铺陈笔墨细腻描摹,但从总体上来看又局限在情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作者既欣赏又克制的创作态度,有着独特的审美快感。小说以游戏化方式来展开情色叙事,并充分融入喜剧技巧来提高小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西游记》的情色叙事是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中晚明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其原旨的探讨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各种见解层见叠出,相互辩难,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见解都是在各自主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阐释,都在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从明代至今,对其原旨的探究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西游记》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不仅展示了观音的无边法力,而且还把她塑造成一个大慈大悲、充满人性的善神、凡神.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小说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观音的崇敬、虔诚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说中的观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性。《西游记》的这种民间性从一个角度证实了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民间世代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真经”与道教《真经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中的"真经"与历史上唐玄奘所取得的"真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它有一些谜是运用文学、历史和佛教知识都不能够解答的.实际上,<西游记>"真经"是脱胎于道教内丹经书<真经歌>中的"真经",其实质就是道教内丹学中的"真金"(即元气). 相似文献
8.
洞天福地是道教生命文化的一个缩影.洞穴是道门中人修道的地方,是他们祈望与天神沟通的场所,也是实现他们追求的生命终极意义的媒介.<西游记>中出现了众多的洞穴,这些洞穴是妖怪们的居所,是其出入天界与人界的通途,亦具有生命转化的功能,多层次地展现着道教洞穴意象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10.
元末明初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以独具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视野和包容坦荡的创作胸怀,在《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灵动又富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女性形象,凝聚了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和鲜活跃动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11.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作者和主旨再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传《西游记》是全真教龙门派开创者丘处机所撰。“五四”后 ,鲁迅、胡适等新进学者据清代非主流见解 ,依明代天启府志 ,推定吴承恩是唯一作者 ,完全否定《西游记》与龙门派的关联 ,几乎成为定论。本文在引述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侧重从元初关中陇山道教文化区有关史实分析出发 ,首次提出小说《西游记》的直接祖本《西游记 (平话 )》系丘祖高徒史志经弟子作。本文建议今后应将其与吴并列为《西游记》之作者 ,并可在陕开辟“《西游记》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领域中,小说始终以其"源于生活,记录生活"的特点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有着大量的、反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令人过目不忘的优秀作品.然而,却也有另外一些作品,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幻想因素,其作者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思潮和不同的主导思想,对所处环境以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或是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或是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期待与向往,从而创作出了一些与众不同却引人深思的作品.其中以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的《西游记》尤为出众且广为人知.尽管两书的创作背景大不相同,书中却都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这两部作品也对作者本身乃至整个世界文坛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论《西游记》中人间国度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中的人间国度的女子有三类:无面目的女性、工具型女性和平凡弱女子,前两类或一笔带过或者作为陪衬,第三类女性有着独特的价值:除了交待人物出身、表现因果报应的观念、引出故事推动情节外,她们还因各自的不幸经历和归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罪意识,而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贞节观和女色祸水观。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故事的传播,是小说、戏曲、说唱与图像传播同步进行的;图像传播更直接形象,更能被一般公众接受.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特别是版画刻印的发展,<西游记>的版画插图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传抄、雕板和印刷过程中,历经数百年,已经有了许多种版本和艺术形态.同时,书中的版画和插图,也有了许多各具形态和特点的作品.这些版画、插图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版刻艺术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7.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游记》作者研究大体经历了无作者,推衍作者为丘处机、吴承恩;否定邱处机,考订作者为吴承恩;否定吴承恩,寻觅新作者的探索历程。新的探寻沿着3个方向展开:由作序者、校者“华阳洞天主人”寻找作者;将目光移向“王府”、“八公之徒”;认定此书必为道士——丘处机之门徒所作。在不断否定中推进,思路愈开阔,偶有新资料发现,然距确定作者尚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奠基者的胡适与鲁迅,出于以往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长期误读而提出该著是一部"游戏"之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184处写到"哭"或"落泪",依原因可分为12种类型.如此的描写既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又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创造,部分"哭"或"落泪"就带有"游戏"成分.但由于文人世界观与情感的贯注,这部名著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郁而深刻的悲情色彩.因而,胡适、鲁迅等人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牛魔王形象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武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2):69-74
《西游记》塑造了众多的妖怪形象,其中牛魔王是作品中出场最早、着墨最浓、最受作者重视、最具文化内涵的妖怪形象.它不仅是《西游记》以猴说法佛学思想的重要补充,表征了作者抑道扬佛的思想倾向,作者还赋予了牛魔王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世间相,写了他从魔到归佛的过程,并在其形象的哲学层面上,继承了禅宗以牛说法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牛魔王的妻子、儿子、弟弟和江湖朋友的描写,把牛魔王形象的文化内涵,推进到了佛教唯识学的层面上,使牛魔王这一形象,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是一部借叙述故事阐扬道教内丹学的"证道书",这是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种观点却长期受到近现代不少学者的否定.其实,近现代学者们否定"证道书"说的理由并不成立,多是由于对道教内丹学缺乏足够认识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