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北方论丛》2010,(2):139-14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他们的批判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心理机制批判相比,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维度。卢卡奇、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哈贝马斯等人都在技术理性批判方面有独到的贡献,研究他们的理论,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诸种批判理论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范围,同时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结成一个整体.面对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被"遮蔽"的现实,人们应当在重视技术理性的同时,大力弘扬价值理性,并以价值理性激发、规范、引导技术理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二者融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技术理性的发展逻辑、技术与理性的互动关系及技术本身的特征,认为按照技术的一般价值(自然属性),它并没有使自己走向价值片面,而只有在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属性)层面上,它才会形成价值偏向,从而造成以效率最大化为特征的技术理性泛化现象。同时,作者指出了人类真正理性化社会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识根源的机构性、思想根源的独裁性、人本根源的自发性等是导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升技术主体的能力和素质,确立和完善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及其相关制度,是克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发展,实现技术理性超越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一、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对立 一个幽灵在高技术产业化的时代上空游荡:科学思维与技术理性的幽灵.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发展存在着技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严重背离。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技术理性片面性的分析,指出了技术价值理性对技术工具理性的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三个维度展开了技术理性批判,揭示了技术理性不仅是当代西方社会异化和生态危机的根源,而且执行着政治统治的职能。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分别从哲学世界观的变革、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价值观的变革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在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高度注意到对工业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科学技术的作用,清晰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强大的异化力量,即一种新型的更加强大的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力量,使得西方发达工业文明社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由此,形成了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与实务界对于司法技能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而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官如何通过运用多种司法技能达到具有正当性的判决结果并为民众所接受,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来看,司法实践中应注重技术理性与经验理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相似文献   

11.
李国俊的《现代性批判的技术理性之维》一书,以技术理性批判的角度探讨现代性问题,从而厘清了现代性与技术理性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这种探索很具有理性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主体身份的获得过程是伴随着技术理性的演进而进行的,技术理性通过对人主体意识的启蒙,逐步地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在技术理性的扩张和技术理性的弘扬的基础上,人类终于借助于技术理性的巨大力量获得自身发展的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肯·凯塞的<飞跃疯人院>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肯·凯塞在小说中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病态性进行了清醒和尖锐的批判,对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极为关注,并且试图为现代人寻找出路,然而他过分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了其社会矛盾,主张人的本能解放而否定社会革命,因此他无法为现代人找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沉浸在回归自然的幻想中.  相似文献   

14.
15.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逻各斯”与“厄洛斯”分裂的思想,到了近代,技术理性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经济政治控制而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比传统统治形式更具欺骗性和控制力的统治:科学技术以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的“逻各斯”成了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理性的实质是维护现存统治的合法性,“新感性”则是一种反抗技术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措施,它既具有修复性,也具有发展性,前者促成了社会系统功能与秩序的恢复,而后者则可能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制定与落实社会政策的力度,围绕建设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服务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从理论上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政策实践中的制度设计、行动逻辑及限制,重点需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理解有效的社会政策实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治理;第二,社会政策实施中的技术理性与政策实践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第三,探讨在当前深化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的主要制度创新以及社会组织发展和政策落实的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在技术理性世界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处境是尴尬和无奈的,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刘震云《手机》的主题内涵。小说不仅揭示了现代人“说话”的混乱和无助,而且指出了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人类最终将丧失自己。同时在对现代人的荒诞境遇极尽戏谑嘲讽之后,也试图为其寻找存在之家,呼唤人们能重返大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8.
张永清 《江淮论坛》2001,(1):106-11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美学与艺术与人的关系的有关论述作了简要评价.文章认为,不是科学技术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造成人异化的深层根源,人最终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不是审美而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文章还指出,在"科教兴国"、"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对科学技术、美和艺术与人的关系要持辩证的态度,力求做到真与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邵《人物志》是在汉末人物品评新潮中发展起来关于知人、用人的一部理论研究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资质、仪容、才能、性格,同时还反映出人的品评是由道德判断深化为既重道德判断又重才性容止鉴赏的探寻.其内容囊括哲学、道德、思想、政治兼容儒、道、法、名理诸家.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著述,该书在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人才品评价值走向的同时,近世又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震荡期,商会的发展演变也随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首要表现是这一时期许多商会的换届改选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新变化.透过无锡商会1919年的换届改选可以看出,在其他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旧"之争,在商会内部也开始有所反映.但无锡商会此次改选的结果表明,商会内部的这种"新""旧"之争有其自身特点,两派并非始终完全处于对立,最后是以新旧两派调和的方式结束纷争.这一时期某些商会的换届改选风波,虽在短期内影响了商会正常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但从长远看"新派"力量的增强却又使商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因而也有不可忽视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