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觉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宪 《学术研究》2004,(2):110-115
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 ,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法亦应运而生。当代视觉文化转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视觉性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广泛的视觉化深刻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 ;二、呈现出图像压倒文字的发展趋向 ,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快感的文化存在内在联系 ;三、对外观形态过度关注 ,生活世界外观的美化和显现表明了一种观念的变革 ;四、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 ,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 ,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
张伟 《东岳论丛》2024,(3):62-69+191
作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视觉现象,图像事件的高频发生推动了重审现代视觉机制的必要,也使得基于文化批判的立场考察现代视觉成为可能。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使得现代图像文本愈发成为现实世界的代言,其文本增值的表象背后是对事物价值真相的背离、主体“求真”意识的消解以及对文本审美意蕴的遮蔽。现代视觉机制对社会关系结构的篡改则体现为社会性窥视的兴起与全民性身体焦虑的发生。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现代视觉,不仅揭示了视觉异化与技术及消费的隐性关联,贯通视觉异化与技术异化的内在脉络,同时也为理性重估现代视觉机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象的魅力大大超过了文字,深入当前生活的各个领域。数码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表达、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印刷文化趋向于视觉文化的走势已不可逆转,图象化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传播技术应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一定程度挫伤了公众对于技术的信任,建立人工智能传播信任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通过回溯以往的信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在信任发生的基础、信任结构、信任边界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包含了人际信任、系统信任以及技术信任三个不同维度的信任层次,技术信任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建构的基础,系统信任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建构的保障,人际信任则是人工智能传播信任可感知与实践落实的部分。人工智能传播信任机制建构中的难点在于明确信任交互对象的信义责任与义务、专业知识不对等性与沟通渠道的建设、道德规范与伦理价值观的认同三个方面。可从构建与分享共同规范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切入,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人工智能传播全周期的信任生态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机器二次革命的结果看,能量自动化机器终结了手工时代,把人类物质生产力从人身生物性限制下解放出来,带来体力活动的平等时代;当今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机器智能自动化,则将终结脑工时代,把人类精神生产力也从人身(人脑)生物性限制下解放出来,带来智力活动的平等时代,并将消除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扬弃资本,每个人所固有的生物性体力、智力,将会从必然王国转移到自由王国中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生物性本质将得到合乎人性的自由实现。引入与手工相对的脑工一词,有助于消除有关人工智能的宗教式玄想和不必要恐惧,为人工智能科学发展、合理应用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6.
陈华 《天府新论》2014,(5):122-127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跨学科性质及其自身的边界未明等原因,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论争。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中存在拉平式谬误、图像转向谬误、技术现代性谬误、媒介谬误、日常权力谬误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视觉文化并非一定会造成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区别的消弥;视觉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产物,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图像压制文字;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视觉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是社会交往的中间人,不能将之视为视觉霸权看待。  相似文献   

7.
视觉中心主义使得早期传播研究偏向于主体认知世界的分离,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量化、可观测、图式化,将人类传播行为图像化、类型化、简约化。在媒介—技术问题上,视觉中心主义忽视了传播中的其他身体知觉问题,局限了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向。当下媒介技术越来越强调交互式传播、沉浸传播,“元宇宙”近年来更成为显学,本文旨在通过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视角反思传播研究中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重新发现身体知觉对于生活世界的交往价值,并从具身关系角度关注人—技术—世界的传播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一、校园书屋的文化暗示与新媒体研究今天大学校园书屋的空间格局与过去时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有巨大的差异。据不完全的观察,今天绝大多数校园书屋的经营项目主要为三大类:一类是工具书——考研辅导、四六级词汇、托福、GRE等,一类是文学思想类书籍,一类是艳丽夺目的时尚杂志。其空间格局则呈如下态势:第一类书占据书店2/3的空间,第二类文学思想类书籍缩小到只占书店1/4的空间,而时尚类书刊则占据书  相似文献   

9.
10.
11.
当前我们处在一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无论电视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都成为视觉文化的主要阵地,它们追求的是可观赏性,收视率或点击率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娱乐功能的一枝独秀使当前视觉文化呈现出狂欢乱象.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对电视文化提出"娱乐至死"的警告;而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大众娱乐中蕴含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当前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能否建构理性民主的公共空间,全面发挥大众媒介的多种功能,需要多方力量多渠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袁博 《天府新论》2024,(5):67-76
当今是一个技术图像时代,装置/平台的生成性特征日益显著,集中表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ChatGPT和AI绘画是典型的两个代表。如何与生成式装置相处且如何在此种相处中合适地做出判断和反思,这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山水精神”来反思技术图像时代中人类生存的实然和所以然问题。最终将会指出,技术图像宇宙是一个全新的山水世界,生成式技术存在是信息化的林泉。关键的问题不是对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而担忧,而是开启一种参与性的对话,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开启一种山水精神意味的感受性。身处技术图像的宇宙,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具有判断力和感受性地参与其中,而非妄想回到逝去的林泉之中;真正需要探讨的是给予人类极大自由的参与性实践哲学,而非反对现代化的极端崇古思维。  相似文献   

13.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巍 《中州学刊》2008,(3):216-220
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他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视觉文化传播肯定并且推进了一种新的身体之维的快感美学以及一种新的非超越性的日常生活美学,从而构建了普罗大众的审美生存,体现出一种生动的在世关怀。但是,视觉文化传播在使当代生活充溢着丰富的美的灵感和人性化新发现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审美迷途:精神性和超越性的失落使审美被局限为欢乐空洞和装潢艺术,无法引领人们实现完整生命感的勃发,无助于推动人们的生活走向真正的自由、解放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Photoshop人像技术的“文本”研究可以看作当前视觉文化机器理论研究的一个个案呈现,也是都市空间技术的一个文本解析.Photoshop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数码影像环境的重要表现,Photoshop技术对人像的技术优化处理体现了Photoshop技术在人像生产过程中的美学暴力与哲学逻辑.这一技术行程是当前理论家所认为的,技术机器介入人们构建日常生活与人们内在精神本质的具体技术实现.在技术机器的实施过程中,人的存在被日益隐匿并且不断被景观化和图像化,并不断与原初的本真状态相“分离”.因而,Photoshop的技术实施是居伊·德波所谓“景观社会”的技术成因之一,在更深层次指喻着保罗·维利里奥所谓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无不闪耀着科技进步的光环.在充分享用着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忘记反思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影响.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是20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个学科领域,对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哲学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可以作为我们审视世界并反观自身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后真相时代扑朔迷离的事实和真相已经让公众迷失在他者建构的情绪场域中,塑造公众思想的不再是事实和真相,而是情感或情绪。公众情绪表达成为后真相时代原生舆情能否引发次生舆情的重要因素,而公众的信息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诉求等得不到满足则是次生舆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旦公众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其理性讨论便容易转向情绪表达,这就驱动并加速了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面对后真相时代传播生态与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将公众情绪纳入舆情危机应对,从认知层面上深刻认识后真相时代公众及其信息需求的变化,从态度层面上积极呼应公众情绪并加以疏导,从行动层面上顺应时代变化向真相追寻者角色转变,应成为后真相时代媒体应对次生舆情危机、有效加强舆情疏导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9.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1):160-164
在后现代社会中,视觉转向成为必然.就逻辑层面而言,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形象对语言中心论的反叛与颠覆;然而就社会层面来说,它又是晚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在文化上的必然表现,由此导致视觉文化具有商品性质.在当今社会,视觉文化影响着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得到广泛的运用,传统文化受到剧烈的冲击,人们开始用消遣的眼光,关注着近距离、原生态的生活,不再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地园.通俗化、商业化的图示文化是当下新媒体视觉文化追求的新语境,艺术和生活不再有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