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传统的人文主义主体论追求“本体论的纯洁性”,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及机器之间划上了一条界线,新技术的发展造就的后人类时代却使这条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并质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普世价值体系,后人类主义从技术与身体的界面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主体哲学问题,表明关于人的本质的建构性,预示着“人”的终结,这既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也可能成为其精髓的补充,是后人类主义最直接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后人类主义"的繁复性与不确定性,在给理论提供广阔生长空间的同时,也让人陷入迷惘。由此,美学等人文学科作为人类能够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其"元理论"的思考价值逐渐凸显。我们认为,"后人类主义"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技术化研究,是一种身体存在范式的思考。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审美图景主要体现为"人-机合一"的赛博格和"具身化"的人工智能两种形态,体现了审美范式从"对象性"向"非对象性"的过渡。因此,后人类时代理应坚持回归"元身体"的美学理论。这是人类尝试打破二元对立传统,走向意识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人类与机器和谐共存的美学愿景,也是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5.
廖明一 《南方论刊》2020,(7):83-84+102
近代哲学建立的"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类看似无可撼动的"主体性"地位,但随着科技发展、资本膨胀,人的"主体性"正不断受到挑战。后人类主义提出人的身体将被技术大幅改变,特别是在赛博作品中,这种假设正在改写人类的定义。本文认为以《银翼杀手2049》为代表的赛博朋克作品颠覆了传统的"主体性"定义,在虚拟现实等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主体性"的概念将被重新书写。本文将从影片中人的"赛博格化"与"符号化"入手,分析"主体性"面临的挑战与新生,一个打破主客体界限的未来正在敞开。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论的“整体主义”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论脱离二元论模式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将其曲解为"人类整体主义"。"人类整体主义"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观念,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看,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我们应透过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论述,透视西方学术话语幕后深藏着的生态帝国主义和生态殖民主义玄机。  相似文献   

7.
8.
"后人类"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 2 0世纪 6 0年代后现代的到来 ,人类也进入“后人类时代” ,开始“后人类进化”的新纪元。在这个时代 ,出现电子人、智能人、网络人、虚拟人 ,通过整容、整形、器官移植、基因重组、遗传工程和克隆技术 ,创造了变性人、克隆人、人造人。“后人类”进化会在创生肉体、完善生命、解放主体、改变人生观念、提高生存质量、实现个性自由和社会公正等方面开创出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从反对历史哲学的宏大叙事出发,赫勒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将人类解放视为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的做法排斥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历史命定论.通过阐发一种民主的自由理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她力图"恢复"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主体向度,为当前激进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赫勒的激进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特征,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13.
竞合主义实现了对经典国际关系三大理论的整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成长及扬弃,竞合主义终将被和合主义所代替。当合作远远超过竞争,世界从当前的“竞合状态”向未来“和合状态”演进,实现行为体间优态共存,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真正的安全才可实现。进一步地看,竞合主义找到了行为体间的互动方式,成功整合了三种结构性变量,让现实与理想、实然和应然、实证分析和规范性反思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路径和终极安全的实现方式,让和合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从观念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后人类状态已经悄然成为人们的生活现实。这种状态势必对当前作为主流文化的人文主义既有的认知、伦理和审美体系产生冲击——一次全面的价值重估正在进行之中。作为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新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文艺活动的蜕变也正在发生,主要体现为泛文本化、融媒体、游戏产业大发展、科幻产业兴盛等新的现象。因应社会文化变革和文艺活动的新状态,文艺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数字人文、生态后人类批评、人工智能语境中文艺本体论的探讨、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媒介研究等领域正在从后人类语境的外部撬动文艺理论的内部变革,并使之再次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5.
自2020年以来,世界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挑战。席卷全球的疫情也成为了加速传统全球化与全球价值分工体系重构的催化剂,同时也让全球公共卫生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性问题逐渐暴露。传统全球化内涵亟需再定义,以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了零和思维和极端利己主义,以关注全人类利益为价值取向,为全球化内涵的再定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袁祖社 《学术研究》2020,(6):17-23+177
"后全球化"时代所表征的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济生活现象,其对于人类文明转型时代合理性意义上新道德生活和普遍价值实践之深刻理据探索的启示意义在于,受启蒙现代性理念规制的旧全球化时代那种狭隘、封闭的民族国家、社会的内涵和意义,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变革。"天下"观念日益觉醒的现代人开始认识到,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现象,任何时代的生存伦理与价值观念,都是特定交往场域中多主体、多因素、多变量复杂博弈和自主建构的结果。在"地球一家"与"人类一体"之意义上,理想形态的道德共识与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坚持"行动优于理念",服从的是平等、健全的生活世界的共同体逻辑,强调的是以优良制度的名义,在持续的变革中,不断推进"类本位"时代人类共同生存利益和福祉最大化的公共性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始终与非人类事物一体关联,组成更广泛的共同体关系。当前的“后人类”语境,将人类与非人类构成的“后人类共同体”图景,不同程度地推到了话语展演的前台,而其中主要的文化表征机制,则是科幻景观的数字化生产及其全球化传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当代科幻文化工业,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通过科幻叙事想象性地建构了人与技术物、动植物及环境、外星生物等之间不同程度的有机共同体关系,并展开全球传播,获得了广泛的消费性认同。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消费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幽灵,及其背后的资本、技术与景观殖民机制,需要展开一种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增强伦理的辩论中,超人类主义支持人类增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立足于伦理自然主义这一现代的主流规范性思想来论证人类增强技术的合理性,体现为追求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伦理利己主义,追求普惠性增强的功利主义,以及身体形态自由权和人类物种的后人类进化等主张。生物保守主义在人类增强问题上反对超人类主义,并分为强、弱两种批判立场。强批判的生物保守主义针对后者的伦理自然主义在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提出了批判,但未能对超人类主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自然主义谬误的方案失之于形式化和缺乏实质主张;而哈贝马斯基于形上学和福山基于宗教直觉的批判又过多依赖于超验的直觉并与时代脱节。论证上的不完备,导致强批判无法证成通过立法来管控增强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张,这表明了强批判路径的困难,同时提示出一种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用经验和实证的态度审视增强技术的弱批判立场,文末提及了后者的质疑契入点。  相似文献   

20.
通常人们总是把后马克思主义之“后”解读成“后现代主义”,从而后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解读是一种想当然的外围解读,它忽略了后马克思主义缘起的思想谱系,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解读.与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别,本文深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在充分解析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思想来源之后,力图对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真实意蕴有一个全方位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旨趣有一个总体诊断,以期为我们深入研究后马克思主义起到某种启示性作用.文章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之“后”大致蕴含三个维度:后葛兰西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是用后葛兰西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异质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取向的异质性,这表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既逃避又趋近的复杂心理上.正因为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这种矛盾立场,使得我们在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上必须避免脱域化的研究思路,否则,难以准确地诊断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