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中国的研究 ,从时间上讲曾落后于日本和欧洲国家。但进入 2 0世纪 ,美国后来居上。 70年代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尤其是对现代中国的研究 ,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研究的重点从传统中国转向现当代中国 ;研究特点是跨学科、跨专业 ,将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内容涉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将儒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结合起来 ,这是美国中国学与欧洲汉学研究的主要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界对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美国政治学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政治精英的研究作一个综述,描述这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作出一些评估.在过去的五十多年中,中国精英研究经历了两个范式全权主义范式和多元范式.范式的转型推动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成熟.作者认为,本领域今后仍需发展更多的概念和理论,更加深入地融入整个比较政治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211-216
绿色职业是绿色经济时代的新生事物,理解、界定绿色经济与绿色职业的不同立场和角度,导致绿色职业分类的不同结果。相对而言,广义的绿色职业分类,更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绿色经济的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发挥职业分类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作用。从中美两国绿色职业分类比较来看,中国绿色职业的种类数量和占职业分类体系的比重均高于美国,但是,两国绿色职业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分布情况大致相同,绿色经济活动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相近。深化绿色职业认识、深入职业分类研究、加强绿色职业培训、关注国际绿色职业动态等举措,是中国绿色职业拓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城镇的特点和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小城镇是美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城市带”建设以及“城市郊区化”和“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色 ,突出地表现为城镇功能的多样性、建设机制的灵活性、管理体制的自主性 ,这对中国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者在对中国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对这一研究过程和研究道路的总结和反思,从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样的著作、论文、总结报告已经积累不少.这些回顾分析和研究,重在对中国学研究进程中的成果、方法、理念的反思,而这些研究每每在中国学进程中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乃至引领整体发展大局.如同中国的<史通>、<文史通义>,这是学术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要对美国中国学展开研究,应十分重视这些学术总结与学术反思的成果,注意相关文献的搜集和诸多研究类型的探讨,以及学术价值的判断和分析.以科学的眼光批判、分析、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正在世界崛起,各国对中国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应该对海外学者的中国学研究有及时、准确的反馈和科学、系统的反研究.  相似文献   

6.
妇女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成才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 ,并要坚决与封建传统观念决裂。新中国的广大妇女应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7.
中国研究需要对中国的内部事件和对外关系作出及时反应,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十分活跃,新现象、新资料和新方法不断推动着它的发展。回顾历史,美国的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时期,我称之为中国学研究的“五代”。  相似文献   

8.
吴原元 《兰州学刊》2009,(7):213-216
在中关隔绝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家或专注中国研究,以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中国;或就中关关系问题为政府出谋划策,以使政府制定符合现实的对华政策;或致力于公众的中国知识教育,加深公众对中国的了解,消除他们对中国不必要的恐惧和敌视。  相似文献   

9.
陈倩 《兰州学刊》2011,(1):154-158
文章透过一场当代美国中国学界的争论,考察近年来美国中国研究的新趋向及由此产生的四个问题,引中出美国中国学内部和中关学界间不同视角、思路、方法、立场的对话和交锋。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西方理论和学术机制运用到中国研究时带来的局限,分析美国当代中国学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虽结论、方法不同,却具有相同本质,并提出后现代之后,美国中国研究的可能去向。  相似文献   

10.
就整个美国的中国研究来讲,西方中心是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范式。从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中可以看出,西方中心范式的内涵包括:西方历史经验的普适化;以西方经验,或是以建立在西方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思考、解释、评判、预测、规范中国社会;西方中心范式的学理渊源主要的就是近代以来以赫尔德、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斯.韦伯(MaxWeber)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共东北内战和东北土地改革时期,位于三江平原的合江省(今黑龙江省所辖)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引导下,积极投身于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大生产、支援中共领导的解放战争,进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揭开了内战时期东北地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有力地推动了此间东北各省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探讨此间合江地区的妇女运动的影响,有利于总结历史上的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经验,为全面研究和准确评价在近现代东北地区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妇女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美经贸关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自由贸易政策并没有得到长期和稳定的实施。现实的贸易政策与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做出的结论是相矛盾的。由于传统贸易理论仅仅在经济分析的框架内考虑贸易政策的决策问题,忽视了政府的目标和行为、政策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的影响等因素对贸易政策的影响,从而导致传统贸易理论无法对现实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将贸易政策放到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下去考察,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讨论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非经济因素,并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走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从中美贸易看"美国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因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方面。从贸易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美国经济的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甚大。正是这种经济依赖性存在,有可能使中国经济不知不觉地纳入美国经济周期当中。因此,中国要警惕“美国因素”加大的趋势,重视自我增长因素的发展;同时调整贸易政策,采取多元化方针,尽量减弱美国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行漫记>是一部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性的新闻著作,同时也是美国中国学发展新阶段的里程碑.它推进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美国现代中国学、现代中共党史学诞生的象征性著作;开辟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新方法,影响美国中国学形成了注重现实社会功能的重大特点.它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中国观,让西方人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革命摇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 1998年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美国问题研究的文章为统计、分析对象 ,讨论了中国美国学的发展 ,成就与问题 ,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与美国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的创立者美国远东学会产生于美国东方学会,而后者是美国传统汉学研究的大本营.尽管都是对华研究,但汉学和中国学的性质完全不同.两个学术团体、两种学术研究在后来者的发端期必会爆发激烈的冲突.以美国东方学会和远东学会为切入点,对美国中国学发端史进行研究,既包括了对初期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又涵盖了对美国汉学的深入梳理,同时也能体现美国对华研究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突破研究者内部的歧见和纷争,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相似文献   

19.
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中国学发轫于 2 0世纪 60年代、发展于 70年代、兴盛于 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其间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的交互影响贯穿始终 ,对中国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0年代美国学术界热衷于确立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 ,积极参与学术、政策、文化教育和美中关系的讨论。 70年代标志着中国研究的细分化 ,学者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 ,参与设立全国性组织 ,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文化的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80年代中国学在美国大学机构化与学科化 ,而这一进程却是以中国学学者从公共事业和政策部门的淡出为代价。90年代的主要特征是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著名美国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著作《治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这本书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水平。本书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了写作本书,李侃如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访问了上至政治局委员,下至普通民众,最后完成本书。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1月18日,本刊特约记者张弘在京对李侃如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