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关于“戏剧观”的大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巨大的戏剧探索热潮 ,遂产生了一大批探索戏剧。在戏剧与政治、戏剧与社会生活、戏剧与观众这些外部关系方面 ,探索戏剧观念都秉具彼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而在戏剧的本质、功能、演剧观念诸多戏剧本体、内部规律方面 ,探索戏剧则对传统戏剧多有颠覆、反拨和突破 ,处处显示出观念的更新与嬗变。正惟如此 ,方令探索戏剧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2 0多年的戏剧创作 ,我们面对的无疑是非常丰富的艺术景观。这种丰富性的显著特征是 ,2 0多年来 ,当代戏剧面对多元的文化市场和观众的文化选择 ,不断地调整和确立自己的艺术走向 ,在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一如果对新时期 2 0多年戏剧现象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 ,那末 ,2 0多年来的戏剧创作呈现出主旋律戏剧、通俗戏剧、实验戏剧和商业戏剧多元并存的整体格局。而主旋律戏剧和通俗戏剧的比例 ,在新时期戏剧整体中占绝对的优势。主旋律戏剧 戏剧…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5.
邹慕晨 《云梦学刊》2013,(3):96-100
戏剧,作为一门三维艺术,在它的演剧空间中体现了诸多美学特质。而演剧空间的变迁也反映出了戏剧美学思潮的流转。从演剧空间这个表象入手,探索不同戏剧种类的美学追求,以及二者互相影响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教育戏剧是戏剧与教育两大领域相互交融的结果,它既借鉴了传统舞台戏剧的艺术特征,也注重戏剧在教育实践中所能发挥出的美育功能,因此,教育戏剧既拓展了戏剧的社会性功能,又延伸和改造了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汉斯·蒂斯·雷曼根据各个时期戏剧的艺术特征创造性地将世界戏剧的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前戏剧剧场时期、戏剧剧场时期、后戏剧剧场时期,教育戏剧的艺术特征在汉斯·蒂斯·雷曼的各个时期均有它的映照,并且教育戏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拓展了戏剧既有的特征,并深化了戏剧心灵升华、人格整合、公众联结三大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吴梅的戏剧理论融汇了中国古典戏剧美学的优秀思想,提出了"真、趣、美"统一的戏剧创作原则,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在曲辞创作理论和表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色"论推进了中国近代戏剧文学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繁荣,其戏剧批评相比同时代的戏剧理论家更具客观性、整体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胡星亮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1949-2000)"(项目批准号 02BZW045)目前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最终成果为专著<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传奇是中国古典悲剧传奇的代表,其结局打破了才子佳人相结合的传统大团圆模式,紧扣全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想主题,将个人爱情的破灭与国家命运的消亡相对应,体现出意境深远、余韵悠长的戏剧审美特色,这种不落窠臼的戏剧结局是对古典戏剧创作形式的推陈出新,同时也保留和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艺术注重写意性的审美传统,为后人研究古典戏剧审美方式的新变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戏剧作为亚裔戏剧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登台美国主流剧场。70年代的华裔戏剧以提升华裔族群意识为目标,致力于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发出华裔族群的声音,因此有明显的族裔特点。80和90年代的华裔戏剧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表现出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特点。在世纪之交,华裔戏剧越来越多地关注非族裔的主题,在跨文化戏剧形式的基础上扩展创作内容,开阔关注视野。曾经被认为不同于主流戏剧或美国一般戏剧的华裔戏剧,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超越族裔主题和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从而使任何试图定义华裔戏剧的做法都受到质疑。近十几年的华裔戏剧同其他亚裔戏剧一样,呈现出去族裔化趋向。  相似文献   

11.
戏剧,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而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剧本中的戏剧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的剧本语言进行深刻分析,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理论在分析剧本语言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历史上尽管没有全面系统的戏剧审查制度或标准,但有关当局和机构实质上从没有放松过对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的监管。通过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美国戏剧审查的形式、方法和主要监管的内容,剖析典型案例和戏剧事件,我们可以触摸到美国文化跳动的脉动,也可以感受到美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播戏剧的重要载体之一,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期刊见证了抗战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抗战戏剧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分布时段、编辑、作者、刊物的审美取向和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演进特点。可以说,抗战时期重庆戏剧期刊是同期全国戏剧发展演变最为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戏剧主要媒介和要素的戏剧语言,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产生出意义的不同模式与可能性范畴。本文从戏剧文体学的视角,用二元思维看待戏剧语言,将戏剧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学性作为一对变数,围绕戏剧对话的文学属性和口语交际属性进行探讨,最终发现戏剧语言在不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模式。对戏剧对话模式的类型划分,有助于理解话剧语言在口语化和文学性这一对具有剧场符号和文学符号双重属性的变数作用下,在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发展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6.
田汉戏剧艺术具有双重的现代性追求与多样的本土化倾向.从现代性视角看,田汉初期的复杂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说是灵与内、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不如说是田汉对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追求.从本土化视角看,田汉希望通过写意精神、传奇色彩、音乐手段、戏曲元素等"民族形式"使戏剧对于启蒙与审美的双重追求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桂糊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社团的组织形式及特点,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戏剧体制和机制的发展特色,而且体现了中国戏剧现代化的历史面貌。桂林文化城的戏剧刊物,在传播戏剧理论、总结戏剧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积极地推动过中国抗战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20.
英国中世纪复活节的弥撒仪式孕育了英国戏剧的原初形态--教堂仪式剧.其后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与插剧的出现与发展无不与当时的基督教氛围有关.中世纪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说、来世说以及平等、博爱、宽恕等思想成了中世纪戏剧的创作主题.同时,中世纪剧作家通过使用象征、面具、隐喻、寓言等戏剧创作手段或构建喜剧性效果来体现或颠覆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