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美学史和批评史上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作者从拉奥孔这一题材在古代雕塑和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记》中的不同表现出发,着重探讨了画与诗的界限问题。通过详细论述,莱辛严厉批判了当时在德国盛行一时的描绘体诗,指出诗比画具有优越性,由此力图打破束缚德国文学发展的桎梏,引导整个文学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了莱辛作为启蒙先驱的作用。莱辛提出的"自然的符号"与"人为的符号"等概念对我们今天研究和解读新媒介、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诗画关系与莱辛的诗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画相分是西方文艺学史上自古希腊以来占主导的传统,其中不少观点在今天看来,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一些中国学者对西方诗画相分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辨析,往往囿于字面的相似,将其与中国诗画一律的理论混为一谈。西方诗画相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诗优画劣论,但若从学理出发,莱辛的诗画观可商榷之处甚多。诗画不同却平等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我们在分析诗画关系,尤其是分析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时,不应唯莱辛诗画理论的马首是瞻。 相似文献
3.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中西方文艺理论都有过精彩论述.在18世纪以前,中西方都是重视诗画一致和诗画相通的.18世纪以后,西方逐渐强调诗画异质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用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提出诗画并不同质,即诗画异质说.而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崇尚诗画一律论.了解、分析中西诗画观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诗与画的关系问题,并在理论研究和绘画与诗歌创作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诗画同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鹏先生的《苏轼诗词艺术论》对苏轼研究做了新的突破。在诗与画的关系上,得出苏轼“诗画同异论”,承认相互差别,符合艺术辩证法,与我们体味的苏轼“诗画并重论”基本一致;在关于苏轼自然山水专题上,作者有机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依据深层内在的逻辑,升华了苏轼独有的“自然诗观”的全方位构架,开辟了苏轼艺术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与个人情感无关,这种观念颠覆了礼乐文化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心、传播政治教化的观念。而在否定音乐的实用功能之后,嵇康对音乐的价值评判转向了对韵律节奏与美感形式的关注。这种重视审美形式的价值观解除了礼乐文化附加于音乐之上的功利化判断,使得古代乐论的研究重点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这种审美主义的思考模式与六朝文化中重视审美属性的观念形成呼应,是六朝审美自觉的一种表现,亦是古代美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
作为马克思思想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就是追求人之为人的"理性自由"。但古典哲学受其"观念论"影响,看重的是"精神自由",其自由仍然是"虚化"的;古典经济学受其"经验论"影响,看重的是"经济自由",其自由仍然是"物化"的。在二者之间自由还存在一个需要弥合和超越的"张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既超越了自由的"虚化",又超越了自由的"物化",进而建构了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最终走向了自由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7.
日本歌体论的许多分类名目和汉诗对属都来自中国诗学,这说明了《文镜秘府论》对日本诗学的直接影响;但日本诗学在发展中又经历了一个本国化的过程,即使那些与中国诗学风体概念有相通之处的歌体论,也融入了日人的独特认识,日本诗学对中国诗学的吸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塞罗的<论老年>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一向被视为教导人安度晚年的伦理学名著.但是,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发现文中的宁静和幸福是假象.他创作这篇论著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在年老之时还能够为已经不存在的共和国效力,而他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西塞罗的《论老年》文笔优美,意境悠远,一向被视为教导人安度晚年的伦理学名著。但是,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发现文中的宁静和幸福是假象。他创作这篇论著的真正原因是希望在年老之时还能够为已经不存在的共和国效力.而他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朱松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0-12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不选《正气歌》的三个理由:(一)《正气歌》内容大体就是苏轼《韩文公庙碑》、石介《击蛇笏铭》的合成;(二)严将军头、嵇侍中血,逻辑有问题;(三)《正气歌》有所本。本文针对以上三点,逐次辨证。在此基础上,对钱钟书《容安馆札记》的"纯粹审美眼光",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他的这种审美眼光,排除诗人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和道德型范的高低,来评价诗歌的优劣,从而追求所谓艺术成就,是不可能的。最后,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指出负面的诡谋文化遗产正不断强化着大众的诡谋心理、诡谋习性、诡谋人格,我们必须发扬正气,高唱主旋律,与现代文明接轨,建成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2.
13.
《论语义疏》是正统的儒教经典注疏作品,在很多方面却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行文过程中常常引用佛教人士话语、借用佛教概念印证或阐释儒家理论,并且大量使用了佛教词语。这些词语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古时期佛教词语向中土文献扩散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象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心灵的生命体验中,熔铸成心与物、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诗歌境界.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美学家,在<四溟诗话>中阐述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结构、审美意象的特性等,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16.
曹禺的《雷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部古希腊“命运悲剧”式的爱美剧作,但它却被用于职业演出,面对广大未受西方文化浸润的普通的中国戏剧观众。“错位的对接”自然导致极大的“误读”,但从中正充分展现出中国观众的戏剧审美心理。曹禺准确把握住了“误读”的实质,并自觉尊重、适应之,以中国观众戏剧审美心理为基础,创造出《日出》等一部部“本土化”的佳作,使话剧这种完全自西方泊来的艺术最终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生根。正是“误读”造就了杰出的剧作与剧作家,指明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竹简论语》不属于三《论》中的任何一《论》,而是三《论》之外的一个杂糅的汉代早期写本。它能够反映汉初《论语》的一些面貌。 相似文献
18.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在衰微腐朽的乱世中鼎足而立,各自展现了其不同的立场和政治主张.自宋朝始,对魏、蜀、吴三国孰为正统的讨论正式展开,苏轼写作《魏武帝论》和《诸葛亮论》,以对两个具体历史人物的分析为切入点,展开了对曹魏和蜀汉两个政权的思考.他认为曹操和诸葛亮在用人和战略布局等方面各有千秋;也并没有一味推崇某一个... 相似文献
19.
《垂死的尼俄柏的女儿》和《拉奥孔》分别为希腊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两件代表作.本文尝试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第一,梳理了两件作品所经历的从制作到进入博物馆后经典化的历史;第二,并将其置于历史情境之中,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潮相联系,分析他们在理想美学和理性哲学追求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前无古人的巨著,<舞论>则是印度梵语诗学的经典之作.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家,但两书在创作背景、相关问题的讨论及其体例上均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是比较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对<文心雕龙>与<舞论>的比较,我们既要促进中印文论的互证、互释、互补,更要善于发掘本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纠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世界文坛失语之偏,并探索建设新的文论话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