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肯定美学及其核心命题自然全美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自然中总存在一些丑陋之物,如何合理地解释对这些事物的审美欣赏,一直是肯定美学面临的难题,其理论合法性最终取决于对于这一难题的合理解决。卡尔森提供的科学认知主义论证和罗尔斯顿提供的环境伦理学论证尽管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但最终无力解决这个难题,其共同的根本缺陷在于缺少文明批判视野和文化哲学深度。中国生态美学从"文明-文弊"二分法这一文化哲学模型出发,从"文弊反思与批判"这一角度解释"自然全美/好"这个理论命题,从而发掘出肯定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内在关联并将之整合到生态美学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2.
界定生态美学具有美学和生态学的双重属性,分别探讨生态美学能够完善生态学体系,即生态美学可以担当起沟通生态环境科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桥梁,以及生态美学可以现代生态学观念完善和拓展美学理论两个方面的学理意义,从而从学理上肯定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5.
曾永成 《河北学刊》2020,40(1):128-134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引发了文艺的消费化热潮,与之伴随的是美学自身的价值消解,即放弃对美的本质的探寻和追求。马克思关于"需要的人的本质"的论述,有助于深刻认识消费的生态本性及其应有的人性内涵,启发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生态自觉,并促使文艺努力发挥生态分解功能。为此,应当深入认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重视怀特海宇宙论美学的意义,积极发挥文艺生态批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维度是进行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只有在存在论的视野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在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研究对象——与生态相关的审美生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它体现为审美主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具体生活体验,在其基本的构成上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时间性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是审美主体的体验奠基于生态环境诸物的质料之上,在时间性上的整体特征是审美主体“始终”指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这种时间性又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其一是描述生态审美生活的内时间意识的静态构成,其二是从“意义”与“价值”角度,阐述此内时间意识得以形成的动力及其机制,并与艺术美学、设计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着"泛化"和"俗化"的倾向,泛化意味着传统美学观念的危机,俗化则直接威胁到美学本身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下,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接受可能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其一,由于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特殊关系,在分解生态美之前有必要先行介入对自然美的发展和定位的回顾.其二,对生态进入审美视界的契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生态美学当代性的表征,也是生态美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三,如果承认生态美学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生态美学建构的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以后,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从生态主义观念出发,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多重审美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审美追求。纵观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他的小说主要有"湘西世界"和"都市人生"两个系列。他以城乡对照的两个文学世界反映了湘西的乡野之美与人性和谐,映照出都市人生的堕落与萎顿,由此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诗意栖居地的侵蚀,反思现代文明扭曲人性所引发的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他对原生态家园的精神依恋和"失乐园"后的哀愁,渗透了他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6,(4):14-22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指出每一次研究方法的变化,都使美学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二十世纪末我国美学研究中出现的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的方法在美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它在吸收前面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美学研究进行了新的探索,拓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陈兆金 《学术界》2007,42(1):224-228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揭示蕴含其中的当代生态美学思想的智慧: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对过度地开发自然,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万物的主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关系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8-95
西方理性主义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生态文明出现危机的根源,作为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中国思想成为解决这场危机的重要思想参照,根源于这一思想的中国儒道禅美学作为一种生态美学从人的感性生活中阐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原则。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借鉴西方生态美学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深入中国文化土壤与生活实践,创作出适合中国现实的生态文学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4):7-13
本文以探讨生态学在审美价值论证中的运用为例,通过梳理生态美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韩裔美籍学者高主锡和中国学者程相占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观照,可以看出,二者在把生态学与美学联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概念性错误和研究方法的误用。环境的各种价值包括生态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我们希望这些价值能理想化地互为补充,但同时,我们必须接受它们的差异性,简单地用生态美学或生态伦理学的方式坚持其互补性丝毫不能解决其差异性,没有什么先验必然性确保这些价值和谐共存。没有哪一种价值一定在某一特定的复杂环境问题中占据主导,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构成一个规范性复合体,其相对的重要性由当时情况的特殊性质和进行评价的人的判断所决定。更恰当的做法是,为每一种价值在环境体验和认识中所做的重要贡献争取尊重和认可,包括伦理的、科学的/生态的和审美的。  相似文献   

16.
"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回应当代人类社会困境的一种社会科学,空间理论自然不可避免生态的问题,空间理论内蕴丰富的生态美学观,特别是在哈维与索亚的论著中。哈维基于"过程"的辩证法,及索亚的"第三空间"与生态美学突破二元的整体性实践哲学观是一致的。哈维的"特殊的生态社会主义规划"与生态美学有诸多可对话之处,其对"生态匮乏"、"环境保护"等诸种话语的厘辩与分析,为生态美学提供了新鲜视角,将生态美学引向了深入。哈维也深入探讨了关于"地方"、"场所"、"居住"这些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强调建设"可能的城市世界"的重要性,索亚则更进一步叙述了具体的"城市美学"。  相似文献   

18.
西方生态美学在20世纪中叶出现理论萌芽,经历了在生态伦理、生态文学、景观设计等领域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区分开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话语体系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的学科构建主要体现在处理生态学、美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具有从自然到环境再到生态的内在逻辑承接性,包含了人、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的融合。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知识自律的窠臼,并以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景观与艺术相渗透的视野成为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体的生态自然与生命自由提供知识资源。利奥波德、米克、贾克苏、高博斯特和林托特等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领域推动了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西方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刘华军 《兰州学刊》2005,42(5):84-85
生态美学的研究涉及到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旨在实现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生存状态.庄子基于"道"的整体美特点,主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审美的,追求人与自然自由统一的审美生存状态.这一思想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12-215
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沃土之上,其中蕴含着儒、释、道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智慧。这些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不竭的创作源泉。在中国生态美学观念引导下,造物者在设计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作品的意蕴和精神内涵,追求人与自然和合相处,追求"人、物、境"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