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政治视阈下女性话语权建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在政治视阈中话语权缺失是西方文化传统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元对立和中国传统父权制的超稳定性造成的.赋予女性政治领域应有的话语权必须建构先进的性别文化、和谐的性别角色、平等的性别制度,从而实现女性话语权从缺失到在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问题并不局限于女性群体的范围内,事实上,女性主义和女性群体本身常常被种族和阶级这两个根本性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持续地分裂/分化着,如何团结更多的力量,将被分化/分裂的女性力量结合起来,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和穿越与性别制度(男权制)扭结在一起的阶级和种族问题.由于性别、种族和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相互作用,导致了单纯实现女性解放理想的不可能.这种现状要求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更广泛的政治领域,以更稳健的战略眼光来看待三种基本社会等级制的同构性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立足于社会性别问题,将性别问题放入到由性别、种族、阶级三种社会等级制度交错构成的社会政治整体结构中去观察三者之间的联系、作用和矛盾,我们就会认识到,女性解放不会独立于或者早于社会的解放,而一个真正的社会解放也必然包括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3.
《海狼》的女性人物与杰克·伦敦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杰克·伦敦长篇小说<海浪>中唯一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作家的人物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故事发展中逐渐被自己修正改变,最终将一个希望歌颂的"新女性"形象送进了传统社会角色的老套中.文章将小说置入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语境中,讨论这种意图与结果的不一致性所反映的当时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5.
耿庆伟 《学术界》2015,(1):176-182,326
在"合作化"小说宏大叙事中,女性虽然参加了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被编织在意识形态话语中,但当国家、民族等概念占据叙事中心的时候,作家的女性书写因无法用心灵去感受女性的真实存在导致女性"他化":性别雄化下性别主体的悬置;形象丑化下的性别角色的遮蔽;情爱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小说叙事中的政治修辞一方面让这些女性形象获得了被主流话语所认同的新社会新女性的合法身份,另一方面又遭遇了主流政治话语任意编码和随意填充,这些女性因自身主体性的缺乏陷入了被意识形态话语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众多的电视广告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女性形象被肤浅地转变为色的代言人。电视广告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助长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  相似文献   

7.
杨凤 《学术论坛》2006,(12):15-18
两性之间的支配与从属的政治关系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例证表现出来:日常语言及媒体中对女性的歧视、负面化;家务劳动中女性的不利地位;健康中对与女性生育、心理相关健康的忽视;日常生活空间中对女性身体权利的忽略;习俗中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等。只有进行日常生活的变革,才能实现两性平等,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解读性别政治下女性领导发展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精英代表,女性领导在主体意识的回归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中,不断颠覆和解构男性象征秩序,同时根植于中国历史土壤的性别压迫和歧视,也无时不在地渗透侵蚀着女性的职业生涯。本文从政治参与的主体因素——性别维度解读女性领导职业发展困境,尝试探索消解性别不平等、建构和谐性别关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朱菊香 《江淮论坛》2013,(3):157-160
女性文学在从小说到电影中,性别视角的转换导致女性主体性下滑和性别话语的差异。女作家从女性视角叙事,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性别话语;男导演从男性视角出发,剔除原著的女性主义倾向,彰显男性中心意识、美化男性形象。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两性应该在平等对视的空间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余华小说中最具普遍性的三种女性类型进行分析,分别是天使型、妖妇型、自主型。通过论述,笔者认为余华并没有完全超越创作主体自我性别立场的局限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完全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他通过女性形象发出的仍然是男性的心声,显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内在欲望,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在文学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已成潮流.现有的"女性文学史"版本从纵向来说.没有处理好立足于当下立场的女性"问题意识"与进入"历史现场"的文学史把握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横向来说,没有处理好"性别"这一核心概念与文学特有的叙事形态的关系.因此,现有女性文学史的写作格局需要重新设置.首先要调整写作立场,将"性别"问题与历史/文学史语境相结合,重新确立"女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写作规范,将性别立场与文学的叙事特点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文本批评的作用.这样,性别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有效的交叉与互动,才能使得女性文学史真正确立起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1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种“无差异教育”的趋向,忽视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忽视性别差异进行无性化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定位自身性别角色,规划自我,从而实现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钩,似乎成了一个普泛性的话语策略——即在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与滞守的二元对立中,超越的向度始终被指派给了男人,而女人天生就是日常生活的滞守者,甚至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对女英雄的修辞也只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来贯彻这一话语策略。这一话语策略不仅参与了现代性意义的构建,甚至还参与了对现代性的反思。由此足见现代知识谱系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5.
刘海 《兰州学刊》2011,(3):189-192
现代的各类传播媒介中,铺天盖地地涌动着"美女潮"。从商品包装袋、广告牌到流行杂志、影视媒体,一个个青春、性感、妩媚、妖艳的"女性身体"构成了消费时代传媒中特有的"女性镜像"。然而,它却并没有体现出女性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个"精致的瓷娃娃"被出售,即流行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性别消费"。这些妩媚、妖娆的"女性身体"成为购买者购买商品时,额外馈赠的一个特殊礼物,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就是:女性是一种可以被出售的"礼物"。  相似文献   

16.
女性文学研究、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之间,构成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彼此互动的关系:性别文化取向深刻影响着文学的创作、接受等过程,文学及文化产品必然或多或少抄上了创造者或接受者的性别特征,而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特征又使两性的社会存在更具有审美意味或"诗意".这成了女性文学研究及"性别诗学"得以成立的重要哲理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家务劳动分工中呈现层次丰富的"生活实验"状态,不同家庭中的两性根据自身的情境和条件做出不同的选择;与此同时,在这种分工中依然呈现较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秩序,"两性分担家务劳动"的观念和行动虽已出现,但是在实现中还不是理所当然的选择,需要两性在生活中不断的冲突、协商和妥协中实现,家务劳动分工依然是"性别政治"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女性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女性科技人才占据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1/3,然而女性取得的成就与她们所占的比例明显不相适应,而且职位越高女性越少,呈现出中年流失、高端缺位现象,这与我国社会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性别分工导致的性别刻板印象分不开。为充分发挥女性对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营造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氛围,赋予女性更多的权利,充分发挥女性自身优势,让女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许文博 《北方论丛》2015,(1):138-141
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布迪厄认为,不同的个体行动者通过某种惯习来取得社会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出现了阶级划分,惯习既是内化了的性情倾向,又要依靠实践来生成;与此相似,朱迪斯?巴特勒强调性别是表演性的,是个体行动者根据主体本身的一种效果而建构起来的,但这种表演并不是先于主体选择的,而是遵循着异性恋规范。两种理论虽然讨论范畴不同,分别关注阶级和性别,但都涉及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都化解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体现出阶级与性别之间的相似性:阶级与性别的形成都是行动者个人参与实践的结果,并且这种实践遵循着阶级或性别制度的轨道,具有重复性,尽管如此,阶级与性别的特征并非本质性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是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凸显了压制和反抗之间的张力.华裔美籍女作家的作品里刻画了在地理迁徙、文化移植和杂交过程中,华裔所面临的性别身份/认同的潜在冲突和矛盾,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动态、开放的族裔和性别身份/认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