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3.
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展现的社会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维度.城市空间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透过"社会空间转向"这一特定过程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社会空间研究史,城市空间不是片断式的社会图景再现,政府、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和角逐,使城市空间成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过程推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5.
上个世纪70年代基于经济学理论的产业集群研究与实践的困境,以及同期对少数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结果,构成产业集群研究社会学转向的背景。新经济社会学是产业集群研究向社会学转向的理论基础,研究转向的基本逻辑是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结构中。产业集群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表明,社会性因素对集群能否得以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政府应该重视这些社会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研究,从1930年代对华北地方集市的系统调查,到1960年代对中国宗教结构与功能的阐释,从1940年代对乡村社区和家庭的研究,到1970年代对晚晴社会运动规律的探索,在历史的脉络中解读社会秩序的构成、解体与变迁.其学术洞察与思想创见,不仅给后续性的研究带来了理论滋养和灵感,也彰显了中国社会研究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现状与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社会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研究的方式、内容、成果具有明显现代性特征,中国法社会学的研究未来面临着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8.
9.
面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社会学界在四大方面作出了理论研究的新探索:其一,通过专家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等,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实验;其二,深化中国特色的民生研究,从社会政策视角调研基层社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理论和措施;其三,从社会学角度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多元的城镇化道路、人的城镇化、中国特色的产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以及研究“人的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新探索;其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社会学方法创新和基层一线实践创新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传统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下面临的困境之根源,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作出解释性的探讨,并同时对后现代社会理论自身做出反思.文章认为,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随着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费孝通在晚年谈到社会学学科性质时,认为社会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的科学性,使得它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他同时指出,社会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这种工具性,"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此外,社会学科研教学本身就是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他特别强调,"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思想始终以知识—权力为主线,以知识为核心.福柯对知识社会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套颇具社会学色彩的话语分析模式.与知识社会学中其他语言学转向进路相比,福柯的话语分析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拒斥一切内在性,着眼于知识的外部空间.福柯式话语分析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范围,并且创新了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话语既有外在性又有内在性,福柯片面强调话语的外在性并把外在性和权力联系起来,忽视了话语中的情境性和行动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社会学的二重性,即科学性与人文性角度出发,尝试分析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首先,通过回顾美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总结出一些经验和特征。接着,对由于范式挑战而引起的对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进行梳理,进而从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方面对社会学的科学性进行定义。最后,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可能的“特色”来源与“特色”自觉意识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要扎根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下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4.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的比较研究——历史学与社会学交叉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是社会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属性 ,前者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后者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学科属性的不同 ,决定了两者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但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着相通之处。本文的目的就是初步探讨两者之间的这种异同关系 ,对历史社会学和社会历史学做一个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对市场的研究主要从效率的角度,而社会学的研究更注重对市场权力系统的研究。梳理经济社会学对市场的研究发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受市场之外的更大权力场影响的、具有市场内部型构关系特征的以及它是参与行动者与市场相互建构的一种互构性的存在。应用社会建构论的研究方法,利用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把市场概念化为一种"市场场域",是经济社会学对当前市场研究的一个新转向。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强调对社会的介入,其采用社会学方法探究社会学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学转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成为社会塑造者,变得越来越像社会学家;他们的作品形态转变成以项目和计划为主;他们依据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创作。尽管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明显,但艺术家的独特地位却无法被社会学家所取代,因为他们致力于探索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契合。这给我们带来启示:艺术家可以广泛汲取社会学的观念资源,将此与自身对形式的精深把握相结合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是社会学领域的两个重要词汇。他们来源于两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源头,因此常常被认为是相悖的,但审慎的考察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宏观视野出身的结构论偏向于实证主义、决定论、社会唯实论及现实主义认识论;而微观视野出身的建构论偏向于诠释主义、自由意志论、社会唯名论及相对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互为基础,不可分离,且相互影响;社会结构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而社会建构是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重视文化研究是孙本文等社会学家在20世纪前期形成的中国社会学优良传统,尽管孙本文的文化社会学有泛文化论倾向,但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在"左"倾政治思潮的压抑下,中国社会学连同其文化研究被禁闭,改革开放后也未能对文化研究给予足够重视,这不利于避免社会学研究的表层化倾向。费孝通呼吁加强社会学的精神文化研究,对于重建中国文化社会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因社会生活网络化和消费社会到来而引起的价值观念变迁,也要求提升文化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推进文化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间组织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后,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组织创新。民间组织有着多重功能和特性,其崛起和发展的社会学意蕴就在于,民间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捍卫社会价值,涵育社会资本。民间组织在中国社会方兴未艾,把握其根本属性、兴起的意义,不仅可以促使人们认识其在社会结构重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亦可以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