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3.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4,(11):120-123
本文对兴起时间和因果联系方面有对应关系的第一阶段的“解冻文学”和“百花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解冻文学”与“百花文学”在背景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文学思潮和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具体文学作品的构思上有某些同构性和差异性。通过对这些同与异的考察,可以揭示“解冻文学”走向进一步繁荣而“百花文学”过早中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学’一词,因常用而习焉不察了。文学二字并用,最先见于《论语》:“文学子游、子夏。”宋邢昺《论语疏》解为文章博学之意,与今文学含义不同。古时是用“文”、“文章”、“文艺”来表述“文学”含义的。如: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新唐书》中把李白、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的传记称之为“文艺传”等都指的是“文学”。魏文帝曾丕曾作《典论论文》,是当时典型的文学论著。陆机的《文赋》则是叙述文学创作心理的。韩愈还曾把通过语言阐明古道的“古文之学”称为“文学”。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曾指出近世“文学”一词是从日本“输入”的。录下:  相似文献   

5.
陈坪 《晋阳学刊》2011,(1):124-128
“新时期文学”是尚有明确社会改造目标引导的文学,而在“后新时期文学”中,这种理想的目标已经淡出并趋向干无。这是决定两个分期文学现象呈现质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分期的文学阶段的所有相异之处,都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出现“文学”这个词最古的文献,众所周知,是《论语》的先进篇。孔子在评价自己弟子之际,分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部门,并列举了具有不同才能的10个弟子的名字。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文学”这个词: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乃是学问,特别是有关文献的学问之意。与今天在中国、日本普通使  相似文献   

7.
吴武洲 《云梦学刊》2001,22(6):63-64,76
“现代性”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其理论内涵一直无法界定。学术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讨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与时尚性。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的角度探索和反思现代中国文学的形成,可以看到"文学"与"文章"在新文学中的重要作用。"文学"作为途经日本的回流语,在促进"文学"产生的同时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文章"作为西欧文学的译语,成为鲁迅、周作人反抗作为回流语的"文学"、复古的"文学"和"纯文学"的特别用语。而"文学"与"文章"以其对抗性的存在和转化构成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9.
“五代文学”“十国文学”概念的形成受“正统观”影响,对之应进行必要的概念史研究。“正统观”是一种具有极大争议性的国家观、民族观,其中有可以丰富文明史观、文化史观的精神和内容,自不必完全否定。但论正统是否存在,应以道统的存续为根本,以文化的质态为基础,同时既要看到阶段性分裂割据,更要看到发展后的接续整合。故宋初正统“三绝三续”说应该得到重新审视,注意分裂时期政治文化的过渡性质和战争形式的文化碰撞意义;中华文化版图的长期一体存在应该得到认知,注意文学史的客观性与完整性;史学话语与文学话语的区分应当成为学术自觉,注意文学史发展的内生性与相沿规律。如此才能客观看待和深入研究“五代文学”和“十国文学”。  相似文献   

10.
杨梅 《东岳论丛》2002,23(5):104-105,107
“时尚女性文学”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后期 ,成为我国文学热点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主张“私人写作” ,以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崭新的艺术形式赤裸裸地描绘现代女性的生命世界 ,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它一方面标志着女性文学的新发展 ,为文学在商业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一方面也因其明显的媚俗倾向而受到普遍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游子”文学略论丰岚文学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可选择方式。当作家拿起笔来写作时,他以文学构筑的世界便占有了他的生存。因此,文学就成了作者生存的转化方式。他生活的遭际、生命的轴迹;他的情感、思想、理想,乃至梦幻,都会化为文学作品的魂魄而灌注其中。海外游子笔...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三部曲”陈铭河四川省云阳师范学校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相似文献   

13.
“改革文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9年的小说界由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而喧嚣沸腾,随后,《三千万》、《赵镢头的遗嘱》、《开拓者》、《沉重的翅膀》等小说接踵而来。然而,《新星》因改编成电视剧而轰动全国之后,人们对于“改革文学”的热情由一个狂热的极点突然跌入低谷。“改革文学”萧条的事实引发人们对这一文学思潮痛苦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一苏联的“同路人”文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九一七年的十月革命,使俄国文学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来居于文坛中心的一批资产阶级作家,在摧枯拉朽的革命风暴的猛烈冲击下,茫然失措,惊惶万分。有的逃亡国外,有的陷于沉默,只有极少数还在活动着。而生机蓬勃的无产阶级文学则随着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在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就有“无产者小说家和诗人的丛书”的出版和作为“最初的文学者的大结合”的“锻冶厂”等文学团体的成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载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底层书写由来已久,在表现小人物的物质贫困、精神麻木上,底层文学与十七年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精神走向、情节结构、审美表现上又有许多歧异。底层文学不管是社会学价值多一些,还是文学价值多一些,不可否认的是,底层文学分界窄化了文学场域,在具体阐释中,面临审美削弱和深度缺失的诘问,它的出现和发展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6.
“存在”文学与20世纪文学中的“存在”问题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5日至10日在西安举行。会议是由中国法国文学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西安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四十人参加了会议。西安外语学院副院长常正文、陕西省社联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冯家臻到会并讲话。他们认为:存在主义是二十一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文学是廿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而举行研讨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同几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朋友谈起“秦代文学”,大家都有几分感慨。秦代前后十五年,民歌肯定是有的,但早已为历史所泯没。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引晋人杨泉《物理论》所载秦时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真实地反映了秦时徭役之重,确是当时人民的血泪控诉;但这样整齐的五言诗,恐怕已不是原来的面貌,而是后人加工改定的作品,因为按五言诗发展的历史规律考查,秦代不可能出现这样完整的五言句式。至于文人的创作,堪称为“文学”的,亦甚为寥寥。秦始皇使秦博士作《仙真人诗》,传令乐人歌弦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名家类注云,当时有位秦博士黄疵,曾写过“歌诗”;又《诗赋略》录《秦时杂赋》九篇。这些作品都未能流传下来,但估计不会有多大文学价值。还有一篇李斯的《谏逐客书》,虽然严格地说算不得文学,但因为这封给秦王政的信写得别俱一格,排比铺陈,扬厉恢奇,读起来音节铿锵,琅琅上口,总算是跟文学沾了边的好文章,因此,写或讲文学史的人,都拿它来充当“秦代文学”一节的主要内客。不过,静言思之也有问题,因为这封信写于公元前二三七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尚有十六年之遥,纯然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放在“秦代文学”中来讲,实属不伦。再就是那几篇刻石文(主要是李斯写的),原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文学思潮正在中国当代文坛漫延勃兴。 我认为,应当把文学思潮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种不断流动的生命形态来考察。的确,正如历史总是向前推移,时代潮流总是滚滚向前一样,文学思潮也不是一条冻结的河流,不是死水一潭永远没有变化。恰恰相反,文学思潮每时每刻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而且它总是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审美座标,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来丰富自己,深化自己。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追溯厘清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两个概念的生成、分歧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学议题。主要论点是:就中国"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两者割离分歧的起点,一般咸被指认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但事实上更可追溯至晚清梁启超等人的"新小说"理念。"雅"、"俗"两者之间的分歧到1920年后成为普遍接受的论述,其政治倾向压倒美学意义,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文学创作的政治倾向不但削减了现代文学的主体性,也反映出菁英群体对民间文艺的警觉和掌控文化生产的企图。总结以上观察与检视,本文将清末民初此种就"雅"、"俗"文学的隔离命名为"大分歧"。  相似文献   

20.
被“自定义”的文学——透视“文学本质”的虚构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本质"的神话已经显露出其虚构的"本质",各种阐述"文学本质"的文学理论无非是主观地"自定义"着文学。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给予"自定义"以合法合理的地位,既符合文学研究的历史实绩,结束困扰和纷争,更能给我们对繁荣而共处的文学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