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1979年刑法虽然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规定得比较原则和笼统,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限度很难把握.新刑法典对防卫制度作了有益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制度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增加了正当防卫制度的可操作性,保护了被侵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2008年擦鞋匠邱福生防卫致死艾滋病人案曾引起学术界和民众对司法的关注,使正当防卫的认定成为争执的焦点。文章认为,特殊正当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在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时,不法侵害的缓急程度、不法侵害的手段和强度、不法侵害的权益等因素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阳  管彦杰 《东岳论丛》2004,25(3):199-201
在司法活动中 ,对正当防卫的认定 ,必须要符合下列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几个条件 :防卫目的 ,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防卫起因 ,必须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防卫时间 ,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防卫对象 ,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防卫限度 ,必须适当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样 ,才能鼓励和支持广大公民同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莫小凡 《南方论刊》2005,(12):39-41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在理论与实践中,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构成条件,尤其是必要限度上还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在分析刑法理论与现实生活真实案例上,探讨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陈伟 《学术界》2024,(2):60-74
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相似文献   

6.
7.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对旧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做了修改,但笔者认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中的有关不法侵害的界定、防卫过当方面制度、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行凶”的指向问题以及文字表述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秦晓 《理论界》2009,(11):43-46
定量因素是表明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量的规定性。定量判断在犯罪成立判断过程中处于一个独立的阶段,即定量因素是犯罪构成中一个独立的构成要件(定量要件),而不是依附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素。为了使定量因素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应在传统四要件之后加上定量要件,形成"传统四要件+定量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  相似文献   

9.
围绕防卫紧迫性的判断标准,域外刑法理论长期存在主观标准说与客观标准说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我国刑法理论中虽然有客观主观说、区分说等观点,但事后判断标准说牢固地占据主流地位并成为指导司法实践的基本准则。事后判断标准说并不完美,相反,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偏差日益严重,该说难辞其咎。鉴于此,有必要从判断时间、判断对象、判断立场等层面重新检视防卫紧迫性的判断标准,坚持以行为时的全部客观事实为基础进行一般人判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厘清不法侵害是否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李楠 《理论界》2007,(10):92-93
正当防卫制度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重复侵害行为的防卫的性质认定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本文认为,对于重复侵害行为的反击行为完全应当把它放在正当防卫制度中进行考察。通过法定的事由来减轻对行为人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原刑法第17条第2款将防卫过当表述为“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这一表述有缺陷,要求修改的呼声很高。新刑法将防卫过当表述为“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改动有三:(1)在“超过必要限度”前增加了“明显”二字;(2)改“不应有的”为“重大的”;(3)改“危害”为“损害”。这一修改被认为是刑事立法的进步,受到广泛好评。但笔者认为,除将“危害”改为“损害”具有合理性外,修改的基本方面值得商榷,总的感觉是当改的未改,已改的难说是进步。一、保留“正当”二字有…  相似文献   

12.
定量研究方法凝集了科学的理念及长期的探索,至20世纪才获确立以概率抽样为全程控制的起点标志和以"中层理论"为应用研究的建构方向,堪称实证主义社会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从辩证唯物论观点看,客观对象是"属性"、"数量"两种信息的有机统一体,定性抑或定量并非元方法区分;定量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先导,它是社会学的高级实证形态,其基本功能是从总体层面解答某种社会存在有多少、是多少;这种方法高度依赖于统计学、调查学、计算机学等辅助学科,由多个环节的规范性操作化手段所构成,故不同应用方法之优劣判断取决于各种技术手段之效应比较.目前定量研究领域低档次谬误甚多,显露出科研体制与研究者主体条件的双重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不法侵害”中存在着两个主客观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法侵害中的“不法”系指主观的不法还是客观的不法;一个是对“不法侵害”的认识系指主观的认识还是客观的认识。在以往对正当防卫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二者合二为一加以讨论,没有对二者加以区分。本文中,笔者将二者分开进行探讨,主张在第一个问题上采取客观说,在第二个问题上采取带有客观性的主观说,试图为实践中对于“不法侵害”的认定提供更加明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文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第一次明文规定重复起诉制度。该条文明确指出,重复起诉有三个要件,首要的要件是前后诉的当事人相同。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范围广泛,依通说,因其民事权利义务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起诉,要求法院进行裁判的人即为当事人。[1]依检索,实践中涉及重复起诉制度的案件近三年来每年至少有3000余件,而涉及相同当事人判断的案件约占重复起诉纠纷案件的三分之一。司法实践中对相同当事人的判断法院不一致情形较多,在新司解出台不久之际,相同当事人的判断是司法实践中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基本归责原则。如何判断行为人有没有过错,有主观判断标准、客观判断标准和折中的判断标准三种主张。客观判断标准使过错的判断更加明确具体,适用方便简洁,符合《侵权责任法》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立法目的,促使行为人更加谨慎地行为。因此,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成为我国《侵权责任法》适用中判断行为有无过错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董事注意义务的确立代表着股东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成为约束董事懈怠和不当行为的重要制度.英美判例法中的抽象判断标准与董事的一项项具体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大陆法系则以主客观相结合标准来判断董事的注意是否达到了合理的程度.结合我国<公司法>实践,董事注意义务制度的构建应循抽象的主客观标准与具体的行为标准相结合的复合路径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中“淫秽物品”的范围及判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军  宋保君 《理论界》2004,(5):109-110
修改后的刑法典涉及“淫秽物品”的犯罪有五个:第152条走私淫秽物品罪,第363条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第364条传播淫秽物品罪,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1〕从犯罪成立的角度来看,“淫秽物品”是上述各个罪种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明确其范围、种类、判断标准对于正确认定、惩处此类犯罪的意义自不待言。本文拟从介绍、分析关于“淫秽物品”的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规定入手,对“淫秽物品”范围、种类、判断标准作初步探讨。一、“淫秽物品”的非刑事法律规定及内容所谓“淫秽物品”的非刑…  相似文献   

18.
谈古汉语复音词的判断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六 《中州学刊》2006,(5):294-296
判断复音词,主要就是如何鉴别古汉语中一个双音形式是词还是词组的问题。复音词包括单纯词与合成词,其中单纯词和合成词中的派生词都比较容易辨别,真正困难的是区分其他双音节的合成词。判断古汉语复音词应从意义标准、语法标准、修辞手段、出现频率、后世沿用情况等五方面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未列举基本权利的认定方法>一文将未列举权利的认定方法归纳为求诸传统的认定方法、'人的尊严'概念指引下的认定方法和以捍卫民主为取向的认定方法三种,这一归纳是不全面的,而且存在着混淆认定方法与判断标准的嫌疑.美国学者提出的原旨主义方法、文本主义方法、建构性的方法、推定的方法以及其他学者提出的未列举权利的认定标准和评价标准,可以视为对该文的补正.  相似文献   

20.
薛冰 《理论界》2014,(7):105-107
刑法学上讨论的期待可能性,通常是指狭义的期待可能性,即重点关注行为人行为当时客观外在情况的异常程度。其判断标准问题在学界素来有争议,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学说,各学说皆有利弊,通常以行为人标准说作为判断期待可能性适用的主要标准。期待可能性弱化和缺失的情形有多种,只有准确把握判断标准,才能正确分析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的程度。在司法适用时,对期待可能性程度的判断,影响着对行为人违反刑事规范行为的定罪量刑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