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股政治浪潮。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整个中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泛突厥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也折射出欧亚两大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新疆地区多次发生民族分裂事件,严重地危害了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稳定和国家安全。“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是伊斯兰世界和突厥语族抵御西方殖民侵略、谋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时代产物,但其传入新疆后,被地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成为新疆现代民族分裂主义的理论依据,并被不断付诸于政治实践。通过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形成、在新疆的传播和对新疆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做一历史地探索,进一步揭示开展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操突厥语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 前、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和近现代这三个 时期对突厥历史的看法,并对泛突厥主义的产生和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反 动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东突"运动以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为基本框架,同时还融合了各种极端主义的思想元素."东突"问题在一开始出现之时就具有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和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倾向.文章旨在对"东突"运动的两大要害--泛突厥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文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泛突厥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个多世纪连接亚欧大陆的广阔地带,其文化层面,即泛突厥主义文化观归根结底是这一时空范围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扭曲的、负面的。因为在泛突厥主义滋生之时,西欧的民族统一主义运动已有一二个世纪的历史,它已开始发展到带有侵略性的殖民扩张阶段,泛日耳曼主义是一种表现,泛斯拉夫主义是另一种表现,而泛突厥主义则是东方对泛突厥主义的反应,但是无论是俄国的“鞑靼斯坦”、中亚,还是晚期的奥斯曼帝…  相似文献   

6.
泛突厥主义文化观的危害性在于一方面鼓吹所谓“突厥文化共同体”,企图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分离出来,为分裂主义张目;另一方面否认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文化交流、联系是双向互利的客观过程,反对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文化曾经过数千年交融、冲撞,是在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所以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没有一个民族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突厥斯坦"。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波斯人提出的,但具体地理范围变化不定。14世纪初,西欧获悉这个概念,并以此模糊地表示中亚的某个区域。19世纪,入侵中亚的俄国人第一次设立以"突厥斯坦"为名的行政区域,原先变动不定的"突厥斯坦"概念从此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理范围。19世纪前期,俄国人还首次提出"东突厥斯坦"或"中国突厥斯坦"概念,不过用法非常混乱。无论是"突厥斯坦"还是"东突厥斯坦",都是由外族人随意提出并首先使用的,当地居民并不以此类概念自称;它们是模糊的、变动的、不规范的地理俗名;这类地理俗名与种族、行政区域无关,更与政治实体无关。  相似文献   

9.
6世纪,突厥人和党项就有来往;7世纪中期灵夏地区的突厥和党项出现融合趋势,最终突厥似乎被党项族体所包容。突厥和党项近3个世纪的关系,其特点是和平、融合占据着主流,竞争、斗争并不明显。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厥部族在唐朝征服的迁徙政策下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力量构成对新兴党项的挑战。突厥带给党项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在文化上。在突厥文化的熏染下,原居于草地和山谷中间的党项逐渐地拥有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性格。  相似文献   

10.
独立后的中亚国家对民族理论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各国独立以后在全盘否定前苏联民族理论体系的同时 ,加快各自的民族理论的探索。在巩固和完善新的国家政权的过程中 ,各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加快提升各主体民族的地位 ;在不断巩固和保障主体民族各项权利优势的基础上 ,也添加了一些国际法中民族平等、保障人权等内容。中亚各国在制定民族政策和解决国内民族纠纷时 ,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 ;对非主体民族自治、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削弱国家主权的敏感问题时刻表达明确立场 ,捍卫各自的主权和利益  相似文献   

11.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福乐智慧》的历史意义在于应时代之要求,对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进行整合,奠定了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基础。它在制度文化层面上肯定喀喇汗王朝的政教分立,为其后历代政权沿用不替,避免了政教合一的高度专制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生活窒滞;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继承和发扬突厥文化传统,积极吸受伊斯兰文化成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色。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维吾尔文化,久经历史的磨炼和丰富,不仅不同于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伊朗文化,而且也有别于突厥语其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不得逞,到处碰壁。今天我们这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又一次社会转型时期,维吾尔文化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也面临着文化整合这一重大课题,重温历史会给人们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胡康 《学术月刊》2022,(1):178-193
两唐书《突厥传》对后突厥末期政局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史源不同。《旧唐书·突厥传》关于后突厥末期史事的叙述最初应是来源于颜真卿所撰《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这一记录多有不确之处。《新唐书·突厥传》的史源则较为复杂,涉及后突厥末期汗位更迭的一段来自《唐历》,史料价值较高,其他部分则多是编者对已有史料的重新删减、编排,需要谨慎使用。后突厥末期诸可汗的活动地域一直在漠北,而非漠南,唐朝北伐突厥的态度远比我们此前认知的要积极,九姓部落和唐朝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突厥所建立的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在今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蒙古国境内都留下了大量遗存,以祭祀性遗址和石圈、石堆墓最为常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厥考古学文化。突厥考古学文化远可承匈奴,与同时期的的粟特、唐朝互有影响,对后来的回鹘、契丹、蒙古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内地与突厥的人口迁移比较频繁,数量规模较大,人口迁徙的引发因素较多,主要有战争、政治、自然灾荒等原因。突厥移民主要分布在北部沿边地带,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已经成为当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互迁,文化互化,突厥移民的衣食住行及婚丧习俗也在潜移默化。人口迁徙过程中,人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突厥文研究六十年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60年来的古代突厥文研究分为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普及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综合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在)三个阶段,并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魏良弢 《西域研究》2005,39(3):8-28
本文全面论述了突厥汗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其对中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涵化和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和突厥文化相互渗透、整合,经过对多元文化扬弃、纳新、吸收、发展后,终究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和阿拔斯王朝时代形成的世界性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突厥-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北周、隋与突厥的“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魏至北周与突厥"和亲"时自身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和亲"的目的是拉拢突厥,加强与对手抗衡的力量,故而忍辱求和,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宁。隋是建立统一局面后与突厥"和亲",其目的是削弱突厥势力,维护国家安定,因此积极主动,力求制胜,结果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突厥封建化的过程,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袁新涛 《理论界》2013,(4):34-37
"东突"势力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图谋新疆独立,建立"东突厥斯坦国"。"东突"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媒体,进行分裂思想宣传,严重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并在中亚、西亚和欧美国家不断发展组织、扩张势力,在新疆从事一系列分裂恐怖活动,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