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最后时刻     
评论家薛宝琨说:他是一个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相声事业中的人,是一个在相声事业中耐得住寂寞的人自从演员傅彪逝世后,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的第一告别厅已经很久没这么引人注目了。由于马季的遗体告别仪式要在这里举行,石景山区很多警察赶到了现场,加上几十名保安的协助,维持秩序的人力不下百人。12月24日上午8点40分,马季的遗体刚一到达会场,早早在此等候的几千名吊唁者的情绪就被点燃。见到正要抬进告别厅的灵柩,人群中开始传出哭声。遗体在告别厅安置妥当后,马季的家属和徒子徒孙们开始接受吊唁。刘兰芳、朱军、郭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这是一个令我国相声界悲痛万分的时刻:我国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先生在医院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在业内的资历靠的是师承!在姜昆27岁时,马季带着他深人生活四处演出,并手把手地教他写相声,从而让姜昆一步步地在相声  相似文献   

3.
马季收徒不大讲究仪式,有的弟子在拜师时甚至没有摆酒在中国广播艺术团为马季设的灵堂里,挂着一幅姜昆手书的挽联:"青山永志马季恩师一生说唱创新为百姓,高风已留树槐先生万代相声欢笑洒人间"。落款为,弟子: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侯冠男。对于很多相声迷提出的"马季一共有多少位弟子"的问题,这个名单是一个最权威的回答。比起网上流传甚广的那份由相声大师刘宝  相似文献   

4.
枝叶 《今日南国》2007,(3):20-21
马季那双遐迩闻名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邦子和胖乎乎的身材,似乎永远放射出一种能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初恋时我不懂爱情1958年,马季满打满算24岁了,还未尝过爱情的滋味,但有艳遇一桩。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马季像平常一样在说唱团创作相声脚本。每逢写得兴起,或是遇上卡壳,他有个习惯,索性脱掉背心,赤膊上阵。忽然门响了,进来个人。马季以为是同事来找他聊天,便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我得写完这段。”来人不吱声,但久久不肯离去。马季抬头一看,不禁愕然。一位姑娘立于桌前,正宁神静气、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赤裸上身的马季。她是外地来说唱团进修的演员,淡妆浓抹,衣着光鲜。  相似文献   

5.
"口鼻眼耳争功",是马季同他四个弟子表演的群口相声,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是近些年来相声的上乘之作。然而其创意则远在宋代。  相似文献   

6.
相声天下     
马季的相声是一种"政治晴雨表", 除了娱乐外,它实际上承载着教育的功能对于大多数年轻观众来说,《宇宙牌香烟》应该是他们最早接触到的马季作品,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马季最早是凭借这个节目成名的。不过,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还记得《打电话》、《找舅舅》这样的段子。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马季经典作品,在广播一统天下的时代,成为很多听众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期待。多年以后,他的弟子李增瑞还记得自己每天中午  相似文献   

7.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同志息影舞台以后,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他跟南开大学中文系讲师薛宝琨、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李万鹏、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汪景寿一起,正在研究中国相声史。目前,第一部分《相声溯源》已经脱稿,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是《相声溯源》的“总论”部分,先行单独发表,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生前无疑是当时同行中辈分最大的。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  相似文献   

9.
上面是王蒙小说《友人和烟》里的一段。两个人的对话非常简洁上口,“不——是”“不……是”故意拿腔拿调,逗得人心痒痒,又很有趣。读了这一段,人们自然会想起马季和唐杰忠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男方叫女朋友猜今儿晚上请她看什么戏,男方也是很得意地拿腔拿调地说着“不——是”“不……是”。高行健说,“王蒙把相声引进了文学,这是王蒙的一大功绩。”王蒙也说过,他的小说“对侯宝林和马季的相声有所借鉴”,“《说客盈门》是借鉴了单口相声。我把最严肃的事,用最不严肃的形式写了出  相似文献   

10.
就在邓丽君的磁带开始在大陆秘密流传时,大陆的相声磁带也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台湾,其中有许多就是马季的作品马季在台湾唯一的弟子叫李国修。他是12月20日下午3点多得到尊师马季去世的消息的,台北曲艺团团长郭志杰发来短信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他,当时,他正在台湾大学戏剧系教课。下课后,他马上打北京长途联系师兄刘伟。在得知消息属实后,他订了最快的机票,于22日下午3点到达北京。8小时后,曾上过  相似文献   

11.
记得有一年春节晚会,马季是把明星做广告作为挖苦对象的,这是我国舞台上最早的对明星做广告的讽刺小品,他的“宇宙牌香烟”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说来有趣,这之后,许多相声演员都把明星与乱做广告作为抨击的内容,但现在去看看,著名的相声演员还有哪个没有做过广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广告的作用再也不被小瞧了,做广告已经是明星演艺成功后的“马太效应”之一。当然,相声演员做广告,毕竟还是小闹闹的,与影视明星做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姜  相似文献   

12.
“文革”后的再崛起马季为相声事业拼搏几十年,先后两度崛起: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拼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的处境,一是年龄渐大,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身心俱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2)
相声大师马季算不上漂亮,身材也不伟岸,虽有不可多得的相声才华,但他“相对象”的年代正值“文革”,才华根本一文不值。然而他却有着一段令人称道的幸福婚姻。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为了纪念马季对中国曲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从本期起,摘发《笑星马季》(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的部分章节。  相似文献   

15.
新闻制造者     
去世侯耀文马季去世的时候,一片唏嘘之声——相声界再也死不起了。侯耀文走了,有关相声未来的大问题再一次摆在了眼前。侯门内外的相声祖谱十分庞大,显示了相声的夕日辉煌。写在这张错综复杂的祖谱图边上的,则是沸沸扬扬的流派之争  相似文献   

16.
名人也是人,和普通人一样要食人间烟火。但由于名人身份不同,所以名人和饮食之间便有了许多说不完道不尽的趣闻轶事。相声大师马季喜欢吃面食,尤其喜欢自己亲手做的炸酱面。他做炸酱面的厨艺"绝活"是:宽油炝  相似文献   

17.
话说吕布     
<正>中国人常说一句话:"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古时候没有电视、报刊类的宣传媒介,想捧出个"超女""超男"来是相当不容易的,基本上是靠人们口口相传,就如"马季昨晚生了个鸡蛋"的相声一般,过两个人的嘴就成了鹅蛋,过三个人的嘴就成了鸵鸟蛋,越传越大,所谓上古神话大概也是这么造出来的。吕布却不大相同,虽然口口相传之间免不了渲染夸大的成分,却是人们从实战中认识并加以分析出来的:全国的精锐大部分集中在并州、凉州,战场厮杀西凉军败少胜多,那自然是因为军中勇将众多,高手如云,而吕布却是西凉军中人人服气的第一高手,这高手中的高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作家木心是怎样的一个人?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作家陈丹青说,木心是一个无解的谜。虽然无解,可许多人在读木心的作品,他们都渴望了解木心。我在读木心作品的过程中,开始对他有了些理解和印象。我觉得木心是个"忤逆"却"和顺"的人。他特别有个性,一贯特立独行。从童年开始直到终老故土,他就一直很"忤逆":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是和顺的,他从不按照别人的意愿来过  相似文献   

19.
黄勇 《北京纪事》2016,(1):36-39
爱听相声的朋友都会注意到,很多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喜欢用"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作开场白.这看似平常的两句话,实际上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经多年研究后,对相声总结出来的精辟定义.这大概应该算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重大贡献吧.至少是因为他的不断强调,他的弟子和相声后辈们将这话口口相传了下来.我非常幸运,37年前曾现场聆听了他的一堂课,并在那里第一次听到他提出这个关于相声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时隔半年先后走远的马季和侯耀文,因为职业相同、病情相近、同是相声名人而为人们普遍和深切地关注。不同的是,如果说马季去世时社会所关注的还只是对名人猝死这一显性事件的注意的话,那么侯耀文的不幸,则把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一些隐性的要素上。任何非正常死亡都是巨大代价的付出,社会中坚的生命脆弱已然成为转型期的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