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冷静地思考着她所属民族所携带的过度回归传统、黑人社区落后冷漠、黑人社会暴力频繁等"毒素"。她认为在保持黑人民族文化精髓和优良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的探讨,对黑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对黑人未来发展的思索,使她的小说更具有深刻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家莫里森的身份定位是黑人、女人和美国人.作为一名黑人,莫里森从家庭、黑人学校和社区汲取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养分,并将这一民族传统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黑人妇女,塑造出敢于反抗不公社会、打破歪曲原型、实践本真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时,美里森又是跻身主流的美国文学大师,双重意识、两种话语在被经典化的美里森的夹脑中角逐.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是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正是莫里森小说的主题.针对激进的黑人主体性建构思想,莫里森表达了她对排外性的黑人种族主义的忧虑.在莫里森看来,进一步融入现代性,才是黑人族群解放的方向和道路.莫里森所指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以美国黑人的现代性转换为中心,以资本主义现代性开放社会为范本,其首要任务则是实现黑人社区的开放,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7.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十分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她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描述了黑人女孩多面复杂的“成长困境”:成长引路人的缺失、黑人社区的分裂异变和父权制的桎梏。通过书写多重困境下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出路和发展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10.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她利用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多种叙事手法,体现了美国的南方元素;南方对莫里森小说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她的南方家世、南方历史和南方文学。文章分析了莫里森的八部小说探讨了南方文学对莫里森小说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个奇迹,更是一座里程碑。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作家,她以自己不算多却成就极高的小说叩寻黑人的精神世界,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3.
托妮·莫里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一方面 ,她丰硕的创作成果再一次证实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 ,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妇女形象 ,并从黑人妇女的经历和视角 ,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统治下黑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运用女性话语在作品里描绘了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冲突以及男性压制下的黑人女性。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命运和心理,深刻揭示白人和男性社会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坚持“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深入黑人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美国的黑人文学。她的小说《宠儿》围绕杀婴情节,以边缘话语的策略,再现了黑人女性在性别与种族双重压迫下的心灵史,并通过由这一事件所引发的对母性、自由等问题的重新思考,质疑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但另一方面,文本中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无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16.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迄今为止的十部作品堪称经典,而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同一主题——母爱。母爱缺失与追寻是贯穿莫里森所有作品的内在线索。莫里森对于母爱伤痛的描述以及对弥合伤痛方式所做的探索,揭示出她对黑人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其作品中展示出多种母爱,让人或感动、或震撼、或动人心魄。莫里森认为,母爱缺失和扭曲并不是黑人女性本身母性的沦丧,而是黑人传统文化的缺失;小说人物对母爱的追寻也不仅仅是为了达成对母亲的谅解与宽容,而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文化身份。母爱的追寻即是对自我的追寻,也是对在充满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中生存的精神力量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主题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始终弘扬着黑人文化。《所罗门之歌》以一位黑人青年长大成人的过程为中心,追踪他寻求身份感和家族历史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形象地展示了“飞翔”——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系列黑人母亲形象,揭示了在美国社会里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非裔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困境。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母亲们颠覆了以前传统的黑人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