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对比出发,对文化传承和社区责任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莫里森心目中黑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莫里森代表着一种从抗议转向自我探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蓝调音乐是黑人口述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在结构、主题、以及审美等方面都有很强的蓝调特征。通过对莫里森这部小说的分析,可以看出蓝调的丰富内涵,蓝调并不仅仅是黑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哀哭,还是借艺术来维持个人和集体的尊严的方法,是对奴隶制度这种极端恶劣的压迫的反抗,也是后人对从未脱离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声诉。  相似文献   

3.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4.
5.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十分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她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描述了黑人女孩多面复杂的“成长困境”:成长引路人的缺失、黑人社区的分裂异变和父权制的桎梏。通过书写多重困境下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出路和发展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8.
9.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里,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及少数裔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引起了不少美国黑人作家认真严肃的思考,促使他们为保持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而积极创作。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颇有建树的作家之一。通过对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特征及写作风格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讨其文学创作中蕴含的独特的非洲文化魅力以及对美国非裔族群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位获得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里森在<天堂>里展现了其一贯的关注妇女主题.  相似文献   

12.
13.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深刻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恢复了黑人语言原有的力量;作品结构巧妙,借鉴了戏剧特点,并具有循环性和开放性;作品中的人物超越了以往的模式,性格丰富多彩、关系错综复杂。莫里森从种族、性别、阶级、人性融为一体的角度对黑人民族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杀这一使身体性状发生改变的行为,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向死而在地探寻生命价值的行为是黑人对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做出的最震撼、最极端的反抗,也隐含了作者在哲学层面上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切思考。文章以《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为主线,从自杀视角重现美国黑人历史并解读黑人自杀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反映的种族歧视问题,阐明白人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压抑、摧残黑人女孩的,揭示小说作者向自己同胞传达的信息对压迫要反抗、要斗争.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从生存、情感和文化三个方面描写了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博弈。追求个性主义的离心力与追求种族凝聚力的向心力之间的激烈冲突为黑人提供了在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实现自我的契机。莫里森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对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对性别歧视、阶层疏离、价值观沦丧和心理变态等问题,作了深入而犀利的揭露和剖析。黑人内化白人审美观、价值观和交际观后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时常背离黑人文化传统,与黑人文化的向心力发生激烈冲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直接挑战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文化传统和种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飞的向往——浅析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妮·莫里森将现实主义手法与神话传说结合再现了美国黑人的真实生活和困境 ,对身处绝境的黑人的灵魂升华进行了象征性描写 ,其作品具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文学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 它们是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本文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