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藏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文学纪录、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概括与再现,也是该民族的“传奇故事”和“圣经”。正如黑格尔所论:“史诗是民族精神的标本展览馆、它所反映的是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们代表全民族的整体,他们虽然是个别的人,却有着普遍性,是民族精灵的体现”(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214页)。  相似文献   

2.
一、从“仲肯”说起《格萨尔》被称为史“诗”,是由于作品中一部分题材,与古代藏族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它所运用的形式,虽然是以散文和诗文结合,但主要则是以诗文为主;从内容到形式,它符合于人们通常对“史诗”这一文学形式的理解,这是这一巨著被称为“史诗”的内在原因。其次,是由于它在表现手法上,在艺术风格上,在一部分重大题材的选取上,与人们公称为“史诗”的那些世界著名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的《江格尔》是一部驰名中外的英雄史诗。它与藏族的《格萨尔》(或《格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列为我国的三大史诗。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五部《江格尔》,这是在我国出版的《江格尔》的第一个汉文本。它的出版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的一项重要成绩,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这个汉译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将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尤其是有利于我国“江格尔学”的发  相似文献   

4.
1999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仁钦道尔吉、郎樱主编,被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列入“中国史诗研究丛书”第一批书目的5本著作出版。它们是:《格萨尔论》(降边嘉措)、《江格尔论》(仁钦道尔吉)、《玛纳斯论》(郎樱)、《南方史诗论》(刘亚虎)、《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斯钦巴图)。2000年6月9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中国史诗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98岁高龄的民间文艺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会上这样评价: 典型的史诗是人类早期的东西,是马克思所说的野蛮时期高级阶段的产物。当然,实际上…  相似文献   

5.
Б.Л.弗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在《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里,根据对于卫拉特史诗的分析,对英雄副手的形象,做出了一个特具兴味的看法:“卫拉特史诗里,和主要英雄在一起的,经常是自己的朋友,二把手勇士,每每在一部长篇史诗里,总有这样一个人物涌现我们面前,二把手性格受到优美生动、突出的刻划或描写,史诗把这类英雄副手极为详细地报导给读者”。(IC.46)  相似文献   

6.
关于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对英雄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是对史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史诗“结构分析类型”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许多不同内容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和相互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史诗的情节,大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而成。也就是说,在不同内容的不同英雄史诗中,常常有着许多相似的“情节结构”。这种相似的“情节结构”,人们把它称为“共同母题”。国际上,少数学者对英雄史诗的母题结构,曾进行过一些探讨。美国N·波相曾把蒙古英雄史诗的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面又分…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作为一部正在搜集整理中的巨型史诗,具有英雄史诗所具有的品格,她的人物,也具有“诗性人物性格”的特征。但是,《格萨尔》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着,在年深日久的流传过程中,自然会衍化、变异、融进许多历史的“溪流”,而使《格萨尔》呈现历史化、社会化的特征,人物性格则开始出现非诗性人物性格的迹象,而有些不傢史诗人物。这是《格萨尔》这部尚未定型的英雄史诗所独具的特色。由于这一特点,而使《格萨尔》人物性格趋于复杂,不再纯粹是毫无个性的一种理想或能力的象  相似文献   

8.
史诗有分章本和分部本之分。分章本是记录艺人说唱格萨尔一生(或前半生)的英雄事迹,把它分成若干章,用韵文或散韵文交错写成的书。分部本是写格萨尔一件大事(如赛马登位)或一大战争(如霍岭大战),或根据分章本某一章添枝加叶,扩充写成一部书。史诗分章本,一般比分部本为早,是原始的“原生型本”。在国内外流传很广的,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的分部本到底有多少?王沂暖教授花了不少心血,统计为一百零六部。尤其可贵的是对其中最常见的三十多部提  相似文献   

9.
根据苯教的说法,先饶是当代的“觉悟者”和导师,关于祖师先饶的藏文宗教史诗,在总的方面已被近几年所发表的研究文章阐述清楚了。在两卷本的先饶的传记《赛米》的译本中,据认为有印度和中国的文学主题。虽说这部文献的成书年代还有待于最后确定,但有迹象表明它早在十一世纪或十二世纪初就已存在了。而十二卷的先饶传记《光荣经》可能是十四世纪后半叶(1360—1385年)由穹波·  相似文献   

10.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既融入了天神创世、人类产生、万物起源、日月形成、洪水泛滥等神话内核,也吸纳了口传叙事与佛经文学的诸多要素。通过文本比较,可以探查该史诗的叙事结构和基干情节母题,从而印证这一史诗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是本土神话故事和外来佛经故事结合的产物,也是傣族地区本土宗教与小乘佛教和谐并处的结果。傣族村寨佛寺有大量的创世经本供僧人阅读,或者民间歌本由章哈自己保管和使用。史诗的主要传承人有歌手章哈和僧人康朗,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吴雪丽 《民族学刊》2022,13(9):130-136, 166
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康巴》构建了“康巴”这一独特的文学世界,融合了宏大历史、民间史、日常生活史等多重面向,重现了藏地历史的丰满厚重与含混驳杂,为近年来的藏地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视野。小说经由民族志、地方史的文学地理书写走向了对民族命运、国族命运的思考,在“地方性书写”与“总体性历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宏阔的时间与空间叙事显示了其史诗视野与史诗追求,但史诗性的追求和反史诗的叙述交织在一起,使叙事面临巨大的困境与难度。作家努力在民族国家叙述、地方叙述、庶民叙述等更为多元的意义上彰显融合、交流、大爱、悲悯的历史伦理,为“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有效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2.
《心灵史》是一部溶历史、文学、宗教于一体的辉煌壮烈的民族史诗。在这部深沉凝重的奇书中,张承志不仅第一次披露和揭示了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鲜为人知的“血脖子教”——哲合忍耶的隐秘的历史、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同时也为自己寻找到了心灵的最后皈依。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进行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足以参与口头诗学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摩教经诗《布洛陀》作为民间宗教摩经的经典,赞颂了主神布洛陀这一神话人物,保存了许多原始神话的成分和元素,可以视为“神话史诗”;该史诗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而作为民间信仰摩教的代表,揭示了民间宗教信仰之类,也具有世界意义。《布洛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俄文(?)及其形容词(?)或(?)的原义是“国际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国际主义”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术语,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从共同的革命利益和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团结的观点。它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沙文主义相对立。”在中文文献中,代表上述意义的(?)-(?)及其形容词一律翻译为“国际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这是毫不含糊和没有歧义的。本文想谈的只是涉及苏联国内民族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及其形容词,它有两种译法:“国际主义”与“族际主义”。  相似文献   

16.
郭西梁 《西藏研究》2023,(4):106-115+159
有关史诗与小说间跨文体的比较,从《格萨尔》发掘之初就已开始。《格萨尔》与《西游记》在文学叙事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佛经叙事深刻影响了二者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母题。晁通和猪八戒都是具有鲜明喜剧特色的人物,他们原型人物相近,又都好色贪财、贪生怕死,甚至在法术变幻上也类似。有关晁通和猪八戒的叙事,既有佛经中的色欲考验,又融合了世俗文化,这是汉藏文化融合和共通的体现。晁通和猪八戒身上的喜剧特色和世俗表现,也是东西方叙事史诗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7.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18.
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经典之作,两者不仅有多语种的文本(缩略本、改写本、译本、转译本等)流传于世,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石刻、壁画、雕塑、插图等)进行跨文化流传。在中世纪之后的印穆宗教冲突大背景下,史诗的人物与主旨是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投射,史诗的插图本也就成为双方斗争的表征。不同集团赞助制作史诗插图本的目标各异,要么是为了理解印度本土的宗教与文化,或者是迎合帝王的个人爱好;要么是为了控制印度宗教的话语权、凝聚本土宗教的信仰和传统,或者是为了强化抗击外来宗教政权的斗志。因此,梳理两大史诗图像的制作与呈现过程及其流传变化有利于加深学界对印度古代文学、文化和宗教复杂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引证荷马史诗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论述了史诗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再现 ,即史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周爱明 《民族学刊》2019,10(1):47-56, 112-113
《格萨尔》这部世界著名的至今传唱于青藏高原上的口传史诗,究竟产生于何时?为何人所创?又是如何日渐丰盈成为世界最长史诗的?至今讨论仍在进行,亦无定论。本文从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零星记载入手,分析最早进入书面记录的格萨尔军王的有限描述及形象,进而考“格萨尔传”与“说格萨尔传”之具体丰盈、发展及《霍岭大战》等记录整理本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并指出“藏三国”之讹及“谢村版”和“拉达克版”的内容、特点与价值,试图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考证,厘清《格萨尔》口头传统的发展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