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市场服务是人才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如何深化改革,加快人才市场发展,做好人才市场服务,使人才市场的发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前政府人事部门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县级人才市场的思考□乔艳红侯慧青人才市场是适应人才的流动而产生的,只要社会对人才资源的流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那么作为县级人才市场就会有很大的潜力。但实际上恰恰相反,作为县级人才市场,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应届毕业生,而应该向社会延伸。一、我们应该从乡...  相似文献   

3.
国家人事部何宪副司长谈人才市场现状与对策据《广西人才报》,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与开发司副司长何宪,最近在谈到人才市场的发展时指出,人才市场从产生至发展,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研究。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买方市场下的人才市场,面临着潜在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关头...  相似文献   

4.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人才市场从此将进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自生自长走向与国际接轨的时代。人才市场无论是政策上、体制上,还是机制上都需要调整和不断创新,以适应WTO运行规则,实现人才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人才市场面临发展新机遇 加入WTO后,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外的人才经营公司、猎头机构将会凭借他们在技术、资金、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手段方面的优势,占领中国国内人才市场部分份额,抢占大城市人才市场高地。国内企业许多高素质人才会被外资公司挖走,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合理使用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流动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制约人才市场发展的因素还应在实践中采取相应对策。笔者拙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人才瞭望》2000,(1):8-8,19
1999年10月26-29日,全国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张学忠副部长和戴光前副部长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人才流动工作2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重要经验,分析了世纪之交人才市场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今后一个时期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十五届四中全会部署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培育发展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配合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人才吸引和流动的力度,在实行人才资…  相似文献   

7.
经过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人才市场的发展速度较慢,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对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当前经济工作开展有效的措施,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  相似文献   

8.
人才市场面临整合据了解,现在北京市已有经批准成立的人才中介机构124家,但从2000年年审的情况来看,总体形势不容乐观,24家机构中就有9家被要求整改,这也是前一段时间人才市场遭清理的原因。对于近期将要出台的人才市场开发政策,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唐军表示,这次允许外资进入国内人才市场合资将采取审批的办法,其背景为迎接“入世”。据了解,人才市场在10多年的时间中有了超常规的发展。网上人才市场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网上人才中介服务成为人才服务新的重要领域。我国人才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及发展前景,已引起国外猎头公司的浓厚兴趣,一些跨国公司已用其他形式在我国开展猎头  相似文献   

9.
提及开放人才市场,往往被误认为是人才资源配置不加控制的自发调节;也有人认为人才市场宏观调控就是在市场调节机制中掺入计划体制中“统”的成份。因此,加强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迫切。 人才市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智力流动的场所,是利用市场规律调节人才供求的一种机制。人才市场需要宏观调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整体,人才市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就决定了人才市场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协调运行。另一方面是由人才市场自发调节的局限性所决定。人才市场自发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在我国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人才市场,我们对此已不感到陌生。十五大提出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迈进和跨世纪宏伟目标。那么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人才市场,必将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中国人才市场向哪里走?五年人才市场发展扫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划时代里程碑。随这带来的是,我国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1992年至1997年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其主要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网络信息化进程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分析国内图书情报学及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探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市场竞争加剧对图书情报学赋予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办好人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郑占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单位择优用人,个人自主择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快焦作市经济建设步代,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焦作继1984年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后,于1993年7月又成立了人才市场,为把人才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正如国家人事部宋德福部长指出的:“目前人才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市场的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我们必须从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才市场的有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人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人才兴业战略对人才市场战略大调整的需要,吉林省人才中心组织人员赴四川、重庆、湖南人才中心进行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运作、人才市场功能增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人才市场三个效益定位与队伍建设等。考察人员通过座谈、实地参观、个别交流和现场咨询以及提问反馈等方式,一切身体会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家族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已经成为制约家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家族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入世”的日益临近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供求双方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人才市场,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时期。各种人才服务机构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入世”后国际人才机构对中国现有的传统集市式人才市场冲击的加剧,迫使国内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必须确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以适应国际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的人才服务机构正一步步向着新的方向转变,闪现着一个个新的亮点。 亮点之一:第二“人事部”   以前,企业因某种需要招聘临时或合同员工,得亲自四处寻找,费时费力,随着人才市场及中介机构的出现,在招聘这个…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培育和发展县级人才市场黄彦鹏,刘庆昌县级人才市场是我国人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探讨。人才是智能和技术的载体,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面...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民营经济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力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加上人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健全,使得现代的民营企业在吸引和利用人才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在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也遇到了很大挑战.在整个社会人才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人才频繁跳槽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已成为企业家们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人才交流火爆场面时常可见,市场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但纵观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市场面临的新形势,仍有不少因素制约着人才市场发挥“磁场”作用,未能很好地成为人才的”磁场”,特别是中小城市的人才市场,其“磁力”客观上有弱化趋势。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20.
寇旦旦 《人才瞭望》2017,(20):173-175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新经济常态,国企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中青年干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断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完成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修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