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讨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创新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系统生成中的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相关性,脑力劳动正在代替体力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动态关系,应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三个重大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2.
复杂范式与发生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复杂范式中,主体以自我反思的方式重新把自己纳入对客体的认识活动中,这就是科学核心中的主体理论。文章通过对天体自发主体、生命自为主体和人类自觉主体等不同主体发展阶段,发生机制和发展动力的考察,揭示了无论在生物进化还是在文化进化中,如何克服沟通障碍和信任障碍始终是非零和动力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尤其在人类的生态、经济和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的今天,不断提升人类主体的自觉性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赛博人、电子人正成为现实,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智能时代人类的主体性也亟需重新审视与重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中介或客体的弱人工智能主体性表现为被奴役的“他者”,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类意识的“奴隶”。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则具有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类与强人工智能在“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中将会走向共存于世界之中的超主体性。由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分别演化的虚拟人和虚拟智人,其主体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场交流,虚实空间延伸,以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针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而逐渐产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 ,它的意义、性质不断有所发展和变化。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到了近代 ,特别是现代 ,却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反思应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着手。具体地说 ,要努力实现人的主体性转向 ,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是关于主体的边界关系阐释,因其探索人类异质多元动态关系而延伸到各个学科。教育学中的主体间性思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生态系统高度契合。在传统文化教育客观弱化、主观强化问题的对策研究中,主体间性提供了"自然与主体互融、群族与个体互动、情感与认知互通、文本与技术互补"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完整性的认同为人类精神的重塑指出了新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6.
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整体的道德努力,其中,人类整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以及类主体的统一,它们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承担着相应的角色,要解决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环境正义问题,必须实现三种伦理主体的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概念,在格维尔茨的权利结构要素中,位列第一的就是权利的主体。同样,对于和平权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和平权的主体问题。文章认为,和平权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主体是个人,这是和平权的基本而首要的主体;第二层次的主体是民族、人类这些人的共同体。而和平权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伦理既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我认为现代生态环境的的双重主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为主客体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9.
论民事主体制度的生态化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环境问题不仅需要作为公法的环境法规范,还需要民法对环境法的通力配合.民事主体是民法中一个基础的范畴,传统民法中对主体的设定是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而对现实中的"人"进行的法律抽象,主要以财产人格为前提设置的民法规则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陷入了困境,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思想同民法的顺利对接,关键是对民事主体进行生态化改造,以更好地发挥民法在环境问题上的功能,具体包括:承认后代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承认民事主体的环境人格利益.  相似文献   

10.
作为在当代的新型存在方式,主体在赛博空间中的存在及其境况,是作为一种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检审并给予回应的重大时代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那种声称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获得了解放或者赛博空间是主体解放场域的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虚幻表象。事实上,赛博空间是主体身心分离后身体缺位的意识自由的场所,这种意识自由本质上是数据中介下的意识的任意性。现实的主体在赛博空间中异化为一种虚拟主体。数据化的虚拟主体的背后实际发挥支配作用的是资本权力,这反映出赛博空间本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现实,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伦理难题。对此,应当在赛博空间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确立人的感性意识,以现实地吹散赛博空间的解放迷雾。  相似文献   

11.
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同时也是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分化是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内涵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以及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之间等多重维度的分化。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真正动力是劳动实践,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使世界不断人化,同时又使自身的目的不断对象化,从而使分化的世界在以实践为媒介的交互作用中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人类进入新世纪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充分理解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哲学基础,是我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动指南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的演进历程表明:一定意义上,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人类社会内在分配原则;当前业已突显的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产物;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劳动能力同等为基点的,而劳动能力同等和共同富裕二者的实现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式分工的批判和合理分工形式的阐述: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和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的人类解放的探索;对以往共同体形式的批判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以及对以往的解放运动的批判和共产主义解放运动的号召,说明了人类解放道路何以可能和如何展开。  相似文献   

15.
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劳动作为社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的终极来源。劳动创造人,因而劳动是人的本质。跟人的发展一样,劳动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劳动的历史发展恰恰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人的解放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人在最初的劳动中受到自然力的残酷摧残,之后又有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和自我盲目力量的束缚,这使得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逐渐摆脱某些奴役而将劳动变成一种以谋生关系为主要特点的过程。当人类消灭了主要的奴役劳动,并超越了谋生劳动之后,体面劳动的实现和为自由劳动做准备,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所以,劳动人权理论将人与劳动关系看成发展性的历史关系。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人类价值贡献,因为它阐明了尊重劳动的基本法则,为实现劳动幸福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形成了一个生态哲学思想的新视域 :他一反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 ,将其理解为是在人的劳动中不断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理解上的范式转换 ;在此基础上 ,他又以一种更为全面辩证的眼光揭示了在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为对象的关系 ,对这一关系的揭示为当代人在生态哲学的绿色语境中超越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决定性的启示 ;最后 ,他提出了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行动”不仅将使人 ,也将使自然界从异化中解放出来 ,而复归的人与复活的自然界之间必将建立起互相创立、互相生成、互为对象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软件资本循环过程可以发现,软件产品存在一次性劳动创造价值,多次甚至无限次复制使用价值的价值倍增效应和边际效用递增效应,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软件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软件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加强软件开发过程控制来确保软件资本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存在着两大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各种观点,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两大不同经济理论体系的各种观点都提出了问题。劳动价值论和基于劳动价值论之上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观点与西方经济学和基于其上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观点都没有解决好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自然资源的价值是自然资源物质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之间的互补运动的产物,是自然资源物质运动与人类经济活动的互补运动作用力在自然资源中的凝结。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上讲的“价值”是揭示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彰显的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着眼人类普遍幸福,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反映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共识,充分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和价值追求。多样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和财富,以文化殖民为目的的西方“普世价值”破坏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而“共同价值”正是整合这些宝贵资源和财富的金钥匙。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寻求具有普遍“共同价值”的现实路径是人类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