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木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5-108
公共艺术伴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呈现全面繁荣之势,但快速发展背后也暴露出“公众性”缺席的根本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忽视对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深度探求,难以对其产生“情感的共振”;创作风格趋同化,不能彰显城市精神;决策机制不透明,与周边环境关系亟待整合、协调等。而“公众性”的缺席和离场,则使得我国的公共艺术设置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资源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叶志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95-97
公共艺术设计要避免空间无内涵的城市美化设计,强调与自然规律的结合,强调特定场所精神的挖掘延续,特定场所的历史文脉,一切以人为本,以人的体验和满足人类心理需求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公共艺术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场所精神,尊重人。特定环境氛围中的公共艺术应该把尊重场所精神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马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227-229
本文探讨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城市文化的形成中所发挥的深刻而细致的作用。通过阐述目前国内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合肥本地的城市发展和公共艺术现状,解答怎样利用公共艺术结合自身地域特色从而有力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本文首先对当前阶段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深入分析,指出城市文化是公共艺术得以有效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会对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分别从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自觉构建两个方面的内容探索了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作用,旨在充分利用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优势,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建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12-18
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6.
艺术与普通公众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疏离,鉴于此本文旨在换一个视角,即从公共艺术的受众-接受者而非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探究公共艺术活动.论文以公众体验、接受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体状况为研究内容,具体通过艺术接受模式的描述研究、公共艺术受众的接受因素分析研究,为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受众体验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7.
欧阳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124-126
城市公共艺术由于其广泛、开放地存放于城市公共空闻,用其生动鲜明具像可视的艺术形态,铭刻、叙述、表现着城市的故事、历史文脉、市民风情、社会理想,代表着城市大众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它是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栽体和传播媒体.城市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和个性气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洋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55-59
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建设"和谐大泉州"、改善投资环境、弘扬侨乡文化、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主要存在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渠道不畅、高校资源缺位、历史文化融入不够等问题。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应完善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政策与管理,采用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认识,在汲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泉州市东海片区市民广场的公共艺术空间建设,应该通过体现时代特征、活化公共建筑、注重时空脉络、融入地域特色来表现其品格。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公共艺术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其手法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对艺术最直接的参照和感观因素.城市公共艺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对城市文明建设的公共性、文化性、艺术性、历史性及地域性的设计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公共艺术规划推进城市人文景观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宏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4-98
公共艺术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共艺术在推动人居环境的人文景观构建方面有许多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公共艺术规划是构建城市人文景观体系的重要措施,在城市公共空间和园林绿地建设中将公共艺术纳入专项规划存在必要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公共艺术规划的工作框架,规划的性质、实施主体与参与方式;指出构建城市公共艺术人文景观体系对塑造城市人文内核和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认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建设、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方面的认知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对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开发与利用的总体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反映出我国当前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和安全监测预警等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认知问题,从公众本身、政府机关和监测技术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引导公众提升自身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专业素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进程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落实工作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特色资源辨析与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资源是培育城市特色、实现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探寻特色资源是管理者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首先对城市资源进行分类,划分特色资源类属,然后借鉴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丰度的有关概念和研究,分别建构了自然特色资源、社会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判别模式,为管理者辨析特色资源提供一般分析思路。同时,强调特色资源的转化,发挥其优势,使之形成城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优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寿金兔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10):113-116
指出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依据,分析了公交优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7-10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心城市高校办学特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呈崛起之势的一批中心城市的高等学校,面临着重点高校林立和来自全球范围人才竞争的挑战。要充分认识办学特色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教育思想,确立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必要条件。要明确服务宗旨,确立学校定位,构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优势,坚持创新,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丽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264-266,270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交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公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阻碍了公共交通重要作用的发挥。解决好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刻不容缓。就此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架上雕塑”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雕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其实,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重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环境的联结与共生。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对于调动人们关心、爱护自己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培养集体主义和互助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众参与公共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就公众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双城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庭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26-28
《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力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小说表现出一系列的美学特征: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以及沉稳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地城市“停车难、停车乱”等静态交通问题,以泸州市为例,调查分析城区各类停车设施的分布状况与利用现状,认为城市静态交通设施总量不足、设施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及停车秩序混乱、违章现象严重是其主要问题所在.据此,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方面提出山地城市静态优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