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水县属于赣方言区。境内除通行吉水话外 ,当地居民一般讲本地土话。本文主要描述八都话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2.
白话小说的文体独立,是在苏州地区白话小说发展的促进下最终形成的。本文主要论述:冯梦龙的白话小说创作与对文体独立的意义;苏州地区文人对白话小说文体的认识与评论;白话小说创作与传播的主体及其分布圈层;刻书业的繁荣与古代小说的文体递进。  相似文献   

3.
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米基卡”、“蒙兹”,现有人口2,802,743人(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其中85%左右的人口都已转操了汉语,其余人口大多兼操土、汉语;只有在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老人,没上过学和没出过远门的居民不会讲汉语,只会讲土家语。此外,在少数地区,如泸溪县的土家族居民,还有使用土家语、苗语和汉语多语式的。操单一土家语式和土家语、汉语双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泸溪等县;操单一汉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等县;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4.
外砂镇原属澄海县,现属汕头市龙湖区管辖。在澄海人眼里,外砂话的口音比较"huai~(52)"(不纯正),跟澄海县城话有明显不同。那么,这种"huai~(52)"的语音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和语音实验报告,主要是连读变调的不同。专门描写研究外砂话的声调,并把外砂话的连读变调跟澄海县城、汕头市区话的连读变调做了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同异,找出外砂话"huai~(52)"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并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6.
鲁岳 《源流》2015,(4):14-17
南路是一个旧的行政专属地域名称,原指广东省南路公署管辖的高州六属(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雷州三属(遂溪、海康、徐闻)、钦廉四属(灵山、合浦、钦县、防城)和两阳(阳江、阳春)这片地域,共包含15个县和梅菉一个市,过去统称为广东南路地区。1965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这一地区的钦廉四属(灵山、合浦、钦县、防城)划归广西管辖,其余由湛江专署管辖。  相似文献   

7.
(一)本文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本文讨论广西横县平话的语法问题。横县平话在广西平话中属桂南平话,它分布在横县县城以外的广大乡村,是绝大多数横县人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讲横县平话的汉族人称之为“村话、土白话”(白话即粤语之意,表明这种话很接近粤语),但当地壮人称这种话为“客话”(当地壮人认为自己比这部分汉人来得早,自己土生土长,故自称为“土”,是“土人”,而把平话人称为“客”人,说的是“客话”)①。本文研究的就是横县汉人称为“村话、土白话”而壮人称为“客话”的平话的语法特点。这种话在广西通称“平话”。…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录了粤西电白县沙琅镇的话,即客家话。初步分析整理了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电白话共有20个声母,61个韵母,6个声调。从其特点看,既有客家方言的共性,如浊上归阴平,有iai韵母等。也有不同于其他客家话的地方,如:中古心母字、生母字及崇母部分字读边擦音等,反映了电白话受当地雷话与白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离广州市七十多公里的鹤山县属粤语区,县内大多数本地人讲四邑话,所以在过去的方言区域划分中鹤山县归属于四邑系。不过,鹤山县本地居民除了讲四邑话外,还有讲其他方言的。其中有一种方言,当地人称之为古劳话。讲古劳话的人分布在鹤山县古劳区的(?)劳、麦水、新村、丽水和茶山等乡镇,相邻的高明县的三洲区和西安区的部分乡镇也讲这种话(略  相似文献   

10.
1 引言1.1 新疆汉话分布在我国汉语方言分区图上的西北部,也是官话方言(又叫北方话方言)区的西北角。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天山山脉横亘中部,习惯上把天山以南地区称为南疆,天山以北地区称作北疆。新疆汉话就分布在天山南北。新疆87个县市中有65个县市汉族居民在1万人以上。1.2 新疆有47个民族,总人口1344万多人,其中维吾尔族与汉族、回族共占90%,操维语的民族与操汉语的民族人数各半。此外,操突厥语、蒙古语、锡伯语、俄罗斯语等的哈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