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首先就"民刊"、"官刊"、"同人刊"等术语,结合它们在中国存在的事实进行了新界定,思考其彼此间的实际关系;然后围绕"民间诗刊"等展开,重新规划了"民间诗刊"的类型(如"官刊"或有局部亦属民刊或同人刊)及同人刊、同人性在民刊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期引起人们对习惯术语应深入思考,并有效推进"民间诗刊"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诗歌民刊阵营中,《活塞》可能在形式与内容上最具先锋精神和极端意识。以《活塞》为发表载体的这批诗人群落,他们不仅有着文本上的前卫性,在美学、观念与行动上也极富叛逆精神。由此,《活塞》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先锋诗歌民刊的一根标杆。一些具有相似诗歌风格与观念的诗人,以超现实主义、异端理论和"大诗"创作,引领了某种实验性诗歌写作的风潮。  相似文献   

3.
《人民诗歌》是1950至1951年间中国南方最有影响的诗刊,刊物的“把关人”和诗歌工作者通过“人民话语”空间构筑、话语体系的创制和话语资源的创化整合,有序稳步地构建了诗刊的“人民话语”系统,为20世纪50至60年代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传播语境里创办诗刊累积了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体现了建国初期“新的人民的诗歌”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诗刊编辑们搭建当代诗歌“人民话语”的传播平台,融入与引领当代诗歌潮流的精诚探索和不竭努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诗刊》曾数次集束推介台湾诗歌,这既可看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投影,呼应了其大国刊的身份,更可感受到资深编辑深厚的诗艺学养与致力于诗歌传播工作的热情。敏锐、犀利的目光令其对彼岸重要作家作品的推介既兼顾众名家佳作,更有选择性的引导。《诗刊》用心良苦的隐形书写,再次体现了期刊这一传播媒介在文化场域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森子是河南平顶山诗人群的代表。自1991年发起和组织诗歌民刊《阵地》起,他与《阵地》同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平顶山诗人群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民间诗歌群落。在特定的创作经历中,森子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观念和写作姿态。"寻找快乐的资源"成为森子诗歌的艺术追求,也是其诗歌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6.
民间诗歌刊物是当代诗人进行形式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试验地,许多具有先锋气质和探索精神的诗歌都是由诗歌民刊首先刊载,经过一段时间的读者接受和诗坛检测,才最终取得审美合法性的。民刊是探知当代诗歌先锋求索踪迹的有效窗口,借助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全方位了解当代诗歌的写作群落、探索风向和人文特征,既能及时获知成名诗人当下的诗歌创作情态,也能迅速发现正在出现、不断茁壮的文学新苗,并对中国新诗的未来走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诗歌民刊《葵》自1990年代初创刊,至今已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稳定、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在诗学观念和创作实绩方面均具有自身较为鲜明的品格。诗人徐江是《葵》的灵魂人物和事实上的主编。《葵》以对于"现代诗"的倡导最为引人注目,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在诗歌创作方面则以及物、有效、活力、口语等为特色。  相似文献   

8.
面对风起云涌的诗歌民刊,我们应该思考"民间出版"与"独立出版"现象,因为这或许更具有实质性意义,这也是为民刊寻找合法性的最后依据。杨克版《中国新诗年鉴》和民间出版人潘洗尘等个案透视出民间出版在传统的体制化出版与现代独立出版之间的文化境遇,同时也预示了真正意义的独立出版已经绽放萌芽。而汉语诗歌资料馆、不是出版基金(The Atypical)、黑哨诗歌出版计划、坏蛋出版计划等层出不穷的民间印行机构,则已经形成了崛起的"独立出版"现象。  相似文献   

9.
"绿风"诗卷是19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绿风》的前身,其在大力推动新边塞诗发展,为我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积极介入当代诗坛,刊发了一些朦胧诗人作品,在80年代西部诗刊与内地诗坛接轨和推动独立成刊后的《绿风》诗刊走向文坛中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文革"的结束,使文学创作和文学想象逐渐真实起来.民刊<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的登场,则让人们看到了文学久违的曙光.本文将<今天>置于文学史的原场城,进行深度还原和意义分析,这对当代诗歌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春日颂歌     
5月20日,“春日颂歌”—诗歌朗诵会在三江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诗歌朗诵会的有三江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勇博士,原《扬子江诗刊》主编徐明德老师.《扬子江诗刊》主编子川。以及胡弦,金立安、育邦、刘蕴慧、江雪、雪丰谷、黄梵、愚木、徐泽、刘畅等诗人。  相似文献   

12.
当90年代如泥沙俱下,似乎已近尾声的时候,人们对90年代诗歌的理解是相当宽泛的:如《诗刊》意义上的“90年代诗歌”、外省几家曾经先锋的诗刊所确认的“90年代诗歌”、根本不读诗的人士心目中的“90年代诗歌”、甚至若大兵一般武断的朋友所说的“90年代诗歌”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念对它进行随意性的解释,或者依据个人的好恶对它提出诗学的要求,这些都是不足为怪的,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对此,我都表示尊重。  相似文献   

13.
由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于1930年代的《禹贡》半月刊,正式英文刊名为《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是我国第一份以"历史地理"一词命名的学术期刊。《禹贡》始终以"学术救国"为办刊宗旨;倡导分工合作的研究精神;坚持"无间新旧,兼容并包"的办刊风格;重视青年作者的培养。《禹贡》的办刊经验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敦煌》以寻找现场、历史回响、对话经典的方式,为当下诗人提供了精神聚会的空间。它是宁静的、纯粹的。《敦煌》所蕴含的民间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在消费时代,诗人成为边缘人,成为被职业身份遮蔽的精神身份,在此情况下,诗歌写作成为诗人的另一种人生,诗歌民刊成为诗人精神聚会的纸上沙龙。  相似文献   

15.
"上园派"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诗歌理论群落之一,是继"传统派"、"崛起派"之后形成的具有中间道路特征的诗学流派.它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和<诗刊>的诗歌观念、<诗刊>举行的一些诗歌活动、<诗刊>的有关编辑人员等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学期刊推动文学观念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诗刊>这个阵地将这些诗论家集中在一起,又通过这个阵地将他们的诗学主张推向读者.  相似文献   

16.
韩山诗群依托高校的诗教资源,聚合了诗歌的民间力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诗歌制度,从而打破了官方与民间的诗歌分野,使地方诗歌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韩山诗群在生存策略上所体现出的前瞻性、探索性、多元性等,在诗歌整体风格上所表现出的纯净、细腻、典雅等,显示了诗群的独特价值,对于当代诗群文化建设也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九月诗刊》与诗歌创研中心的联手,完善了诗群所必需的诗歌制度。它对内培育发掘诗人诗作,让分散的诗人们有了归属感;对外拓宽合作交流对话的渠道,打破地域局限,使韩山诗群从校园、从地方逐步走向广东,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自1951年5月创刊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学术性与时代性的办刊宗旨是《文史哲》成功立刊、闻名于世的本源所在。"预"学术潮流的使命感是《文史哲》始终走在人文学术研究前沿,引领学术潮流的动力引擎;谨记"知出乎争"的办刊理念,是《文史哲》不断推出新的学术论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活力源泉;恪守专家办刊的传统则是《文史哲》永葆学术性和时代性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任《诗刊》主编时,显示出融参政、学术、文学或官员、编辑、诗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质和社会角色.笔者从零碎的材料“串联”出的微言大义中发现,在文学权力者“收编”桎梏缝隙中生存的臧克家,并没有分享到决定性的权力,在主持《诗刊》工作时陷入一种身份认同危机.在私人空间、公共空间的写作和言说都处在权力的阴影之下,他担任《诗刊》主编的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复合型主体在诗歌、政治的合力共振中对文化建设所产生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时代的今天,在诗歌民刊网络化与诗人创作网络化之外,海峡两岸另有一些诗人以"多媒体诗歌"这一新颖的形式,力求突破传统的诗歌创作,并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诗人毛翰先生的多媒体诗歌实验在网络时代"多媒体新诗"创作潮流中颇有创新之处,这种多媒体诗歌实验,展现了网络时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广阔空间与乐观前景,既有引领新潮的前沿性探索,又传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书画紧密结合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