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歧义与模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和模糊是语言的两个重要属性.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模糊是指语言所指称的概念外延不明确,两者可以从根源、范围和发生机制等加以区别.语言中歧义与模糊普遍存在,交际中,听话者不得不借助物理语境和认知语境并按照关联原则进行推理,来解读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因此语境对语言的歧义性与模糊性起重要的化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首先通过歧义与模糊、笼统的对比,说明什么是歧义。然后根据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最后,主要从语音、语法、语义、上下文、环境五个方面论述了消除歧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英语的模糊性和歧义均属英语的自然属性。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决不能混为一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模糊语言将会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因此 ,将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加以区分 ,使人们充分认识其本质属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分别从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的概念、特征及构成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 ,以利于对两者的区分  相似文献   

4.
英语新闻主要是用以报道事实和传递信息,因此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简洁、生动、平实。但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人类各种语言中,其中就包括新闻语言。本文尝试在区分模糊与歧义的基础上,从模糊语言的表达方法、目的和作用等方面探讨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境中的有意歧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2):90-91,,111,
利用语境制造有意歧义能使语言更丰富 ,产生更佳的语言效果。本文首先论述了句法歧义与语境歧义的不同点 ,接着从四个方面 (同音词、双关、模糊语、言外之意 )阐述了文学作品中的有意歧义  相似文献   

6.
歧义是一种模糊语义形式,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语言研究者却甚少涉及。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歧义这一现象的分析,论述了人们在言语行为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借助多层语义所产生的施事效果;简单回顾歧义的性质和分类、从语用角度探讨歧义在社交互动条件下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意义和效用,这对语言研究与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歧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歧义又不同于模糊,它是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加以消除的。在传统语言学家看来,话语歧义有碍交流,但现代语言学家却不尽以为然。歧义现象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歧义是指对一个语言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下,造成的模棱两可的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词义的多面性和语言结构中模糊限定性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歧义的特定修辞效果和语用目的。从而阐释歧义在语言中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语歧义现象与英语交际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是较为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它是指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现象,其类型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等。歧义所导致的语言层面和语义内涵的差异令学习者困惑,因而在交际活动中构成理解障碍,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了解歧义的起因和构成,并把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英语实际教学相结合,总结出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有助于学习者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是造成语义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同音异义词引起语义模糊,重音、语调、停顿等导致歧义现象,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共性。两种语言中导致模糊现象的语音成素也存在差异性:汉语的轻音承担着与英语的重音大致相同的辩义功能;英语的语调变化集中在调核,汉语的声调变化却以字调为基础而主要体现在调尾;除改变句意和句法结构之外,汉语句子中停顿的变化还能改变词性和词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