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不战公约>、日本国民的厌战情绪、币原喜重郎的和平思想、麦克阿瑟的作用等影响日本宪法和平思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思想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以及宪法条文中的"废除战争"与"放弃战争"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废除战争是目标,日本为此目标而率先放弃战争.批判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实质上扩充军备的矛盾做法.最后,研究市民防卫论、建立世界政府的可行性、以及跨国民间合作网络的形成等问题,为废除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张伯玉 《日本学刊》2012,(3):15-20,157
随着美日同盟关系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日本政府通过扩大解释或"另立新法"实质性突破集体自卫权禁区等配合美军的行动,已不能满足美国新的全球战略需要。在美国占领时代制定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成为深化和发展美日军事同盟关系的"障碍"。美国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扫清障碍——修改宪法第九条。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愿意看到,日本通过解除宪法第九条的束缚,走上脱离其实际战略需要并最终摆脱其控制的自立道路。  相似文献   

4.
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近日分别通过了对宪法历经五年调查后做出的报告书,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是否修改宪法"的争论,第一次明确了修改宪法的必要性.日本现行宪法因第九条而被称为"和平宪法",修改宪法的焦点集中在第九条,众议院宪法调查会<最终报告书>在"承认自卫队和自卫权的存在"、"允许海外行使武力"、"行使集体自卫权"上达成多数意见,反映了日本安保政策上的根本转变.作为"三党意见的最大公约数"出台的两院宪法调查会报告书是日本各党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表明了两大保守政党主导日本政局的现状.两院报告书的出台加快了修宪的进程,预示了修宪的主要方向,将对日本的内政外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6.
贾付强 《日本研究》2012,(1):99-104
小泽一郎在《日本改造计划》中提出要使日本成为“普通国家”,认为“和平宪法”第九条和联合国宪章的“敌国条款”使日本成为了不“普通”的国家,但事实上,日本通过一系列立法已使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名存实亡,而“敌国条款”早已无实质意义,且日本对外拥有平等权,也拥有自卫权.因此,日本是一个真正的普通国家.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仁天皇、德仁天皇即位时都宣誓,遵守《日本国宪法》,尽到日本国及日本国民象征的责任。从历史、制度、天皇退位这三个维度,分析日本明仁上皇和德仁天皇为何不断强调其象征性,有助于更深刻认识从平成时代到令和时代过渡期的日本政治。从日本宪政史看,明治帝国宪法下的天皇制是一种军国主义战争模式,而在二战后《日本国宪法》下的天皇制则是一种象征和平的模式。安倍晋三首相力图在任内修改日本宪法,不仅涉及宪法第九条问题,也涉及天皇制问题,其前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对"自卫队入宪"问题做法理上的定性讨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一问题的核心法理逻辑包括三点:宪法第九条必须进行修改;保留宪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二款;增加宪法第九条第三款,明确写入自卫队。"自卫队入宪"的提出是对各种有关修改宪法第九条学说的一次对冲和折中。"自卫队入宪"的法理动机包括:试图终结"宪法第九条修改"问题在日本学界长期的理论争论;试图扭转"自卫队违宪"的学界主流观点,使自卫队合宪化;试图理顺宪法与《日美安全条约》间长期的二元对立关系。"自卫队入宪"目前仍存在以下若干法理疑点,包括"自卫队入宪"是否会改变宪法第九条及宪法的性质,是否会改变自卫队的任务和权限,是否会改变日本的专守防卫政策,以及是否会改变日美同盟的合作范围和程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战后日本的思想界和政界,一直存在着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的呼声和行动。随着日本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这一过程近年有加速进行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宪法所规定的和平体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回顾了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的历史,重新挖掘了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 0 3年1 1月2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说:“自卫队或者是国家军队,或者是阻止侵略的基本集团。自卫队是军队,这是常识。”“为了避免出现自卫队违反宪法的议论,就要修改表达方式,要修改宪法第九条。”1 小泉上台执政后,已经多次表示要修改宪法,“修宪”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最重要政治课题之一,其走向直接关系到日本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抉择,关系到是否还要坚持战后以来的和平发展路线的本质问题。本文试对近年来日本的修宪动向、特点及其前景作如下分析和判断。一、日本社会各界的宪法意识及其立场  冷…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三种公共哲学最具有影响力,它们是立宪主义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经济发展和新民族主义.和平宪法存在天皇制等历史局限性和问题.和平宪法的现实主义因素有:对本国政府和军队的怀疑主义,原子弹受害经验,国家主权的自主限制,新国民原理等,和平宪法维护了日本战后60年没有发动过战争,防止了军国主义的复活,保持了"和平国家"的形象,战后的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没有国民的精力和国家资源使用到军事方面等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继2014年12月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公明两执政党控制众议院2/3以上绝对多数议席后,在第24届参议院定期选举中,以自民、公明两党为核心,包括"大阪维新会""重视日本之心"在内的"修宪势力"赢得参议院2/3以上绝对多数议席。参议院选举后,修改宪法这一课题被提上日本国家的政治日程,安倍任内完成修宪课题的最佳时期到2019年7月。第九条被修改的可能性低。最终形成的"修宪方案"或是以追加"紧急事态"等新条款为主的"微修改案",其实质是"试修宪"或"技术性修宪",即以绕开"核心议题"(宪法第九条)从"界外地带"突破——给宪法"追加"容易得到舆论和国民理解的新条款的方式,达到"修改了宪法"的目的。安倍任内完成这种"试修宪"或"技术性修宪"程度的修宪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在2013年出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日本官方在二战后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利益的定义及内涵。日本的首要核心利益是涉及领土问题及恢复国家对外职能的国家"安全利益"。日本基于核心国家利益的对外战略调整及政治诉求,重点是为摆脱战后体制、改变战败国形象,以修宪恢复因战败被剥夺的部分国家对外职能;所采取的强化日美同盟及价值观外交等手段,是为在亚太乃至全球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以"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海外用兵,进而实现政治乃至军事大国化的战略目标。这种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对外战略选择,势必会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宪论特有的思考方式封闭了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所具有的可能性。日本国宪法与国家主义并不是无缘的;但是,日本国宪法所设想的国家主义与改宪派的军事性、封闭性的一国国家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它隐藏着通往各国和平共存的方向和开拓人类未来的丰富的可能性:日本国宪法第9条无论是在表示没有“战力”的主权国家的可能性这一点上,还是在表示开拓普遍性的国家主义的可能性这一点上,正在越来越显示其在人类史上的意义;埋葬具有这一意义的宪法第9条,无疑是自我放弃了日本国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少数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安倍内阁在解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先后采取了两种法律方式:直接修宪和解释修宪。从宪法学和宪法实务的角度看,两种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直接修宪方式通过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将直接破坏《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理,同时还破坏了《日本国宪法》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的法源位阶关系。解释修宪方式超越了内阁的宪法解释权限,并且内阁的宪法解释及其修正案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通过内阁会议形式修改宪法解释也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尽管法律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但综合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因素看,解释修宪方式未来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公共政策的视点研究日本和平宪法、国际法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主要行为主体如国家、国际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要积极拓展公共政策空间,摆脱美国单边行动主义带来的影响;维护日本和平宪法,不向多国部队派遣自卫队,强调集团自卫权有害无益;从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的世界现实出发,重新评价国际法,修改国家主权的概念,明确行使武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开放、民主的国际体系;重构联合国体系内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之在和平与安全保障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三参拜靖国神社,不仅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受到部分日本国民的正面抵抗,而且也是直接违反《日本国宪法》的违宪行为。《日本国宪法》序言所宣布的原理、法则是宪法中的宪法,是不得违犯的,是必须遵循的政治道德法则,日本的和平宪法与该宪法对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的特别要求也是必须始终遵循的。恪守政教分离原则是《日本国宪法》的通说,是战后日本宗教政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为了把日本拉进西方集团的营垒,对昭和天皇免予起诉,并通过旧金山条约对日本彻底"松绑",一大批负有战争责任的政客、官僚、财阀要员重新钻进政坛,致使日本旧的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继续运转,战时的"皇国史观"和"军国史观"等货色开始回潮.随着东西两大阵营冷战的深化,日本在追随西方积极反共、反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不断变换手法、倒行逆施,朝着政治、军事大国化的目标迈进.发展到今天,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公然联合开进战区,和平宪法被彻底架空,日本总理再三再四地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动向引起亚洲人民的警觉和不安.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后,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出现的"普通国家"论仍有继续予以关注与探讨的必要。"普通国家"这一话语所表述的首先是一种论调、一种思潮、一种对日本国家发展现状不满的观念,然后才是诸如修改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等与实际政治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政策指向。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本文以"普通国家"这一话语之所以会出现的观念背景为思考视角,对这种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观念致使"普通国家"这一话语得以在战后日本出现、这一话语表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等做了逐层剖析。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安倍内阁成立后,日本政治在政治右倾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阁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言论,力图修改和平宪法,修订《防卫计划大纲》,成为"正常国家"。其形成的原因有:东亚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美国对日本政治右倾化一定程度上的纵容,日本国内新民族主义兴起,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安倍本人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世界、亚洲和中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直面应对,并做出有效的反制,同时敦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