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非注音”的直音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直音。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将“直音”和反切都当成注音方式,认为“直音”仅是用同音字注音。但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中“直音”的全面分析,发现它有5种作用:说明古今字,系联同音同义词,确定多义词义项,沟通异体字,注解生字读音,从而认定长期以来对“直音”存在误解,借此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3.
反切,是注音字母产生以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产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标音符号,所以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就成了常用的方法。在反切法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是直音法或读若法。例如:《礼记·乐记》“龙旂九旒”郑注:“旒,音流”;《诗·关睢》“窈窕淑女,  相似文献   

4.
南宋《示儿编》“声讹”中的“俗读”音王晓坤李无未一南宋人孙奕的《示儿编》成书在开禧元年(1205年)九月,现存二十三卷。其内容涉及语音的不少,音注有800例左右。这其中卷十八的“声讹”字例尤为重要。“声讹”是孙奕专门收集当时人误读字音的实例汇录,计有...  相似文献   

5.
宋代庆历年后,经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南宋初年的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论孔安国、郑康成。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乎论经,况传注乎?”汉唐以来群儒固守,不敢稍加怀疑的“传注”遭到了猛烈攻击。传统的章句训诂之学被否定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五经本身也逃脱不了或疑、或讥、或毁、或黜的命运,走上“凌夷衰微”的末路。在熙宁变法中充当保守派首领的司马光面对这“疑经惑古”的局面,愤愤地说:“后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知数篇,己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巳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染上了怀疑症。一代学者名流如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人不信经典、攻击传注不遗余力。这股疑经思潮怎么会形成的?它对宋代程朱理学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在哲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本文拟从经学的演变角度来分析一下宋代理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李红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03-106
《九经直音》中直音部分出现的知、章、庄、精组声母读如t的现象,说明在赣方言的发展历史中,上古时期见组发生颚化变成t、t‘,一部分字演变为精庄母字,另一部分字继续颚化与来自端组音t、t’的字合流,这部分中有些经历了喉化的过程读如[h],但很快就消失了。而精、庄、知、章组受共同语的影响,很快又从喉音中分离出来,一部分与原来颚化后读如t、t’的部分合流,一部分发展到ts(知)、ts(知),与共同语的精、庄、知、章同音。  相似文献   

7.
③《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於粉切,谆部。段注”《左传》‘夷蕰崇’,杜注‘蕰,积也’。又《蘋蘩》 蕰藻之菜’注‘蕰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礼记 礼运》借菀,苑字为之。按俗作蕰。《荀子·哀公问》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蕰,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积焉而不宛’古蕴、宛通.此因误为怨字耳。又《富国》“使民夏不怨暍”,杨倞注,“宛,读为蕴,暑气也。” ④《说文·艸部》:“荐 蒍席也,从艸,存声。在甸切。《广雅 释器》蒍,席也”  相似文献   

8.
《阴符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一,大约在南朝后期就已在道士中传诵,唐代始有注本,至宋代亦颇受重视。北宋道士注释以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为代表。此注一卷,见录于南宋初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蹇晨解”。但序文自言“蹇昌辰谨序”,《通志略》也署题“蹇昌辰注”,则“晨”乃  相似文献   

9.
《楚辞·九歌》产生的时代,王逸《楚辞章句》云: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缝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子《集注》亦有类似说法。但是,近代和现代学者,对王注多持否定态度。在入正题以前,我们不妨对此作一简单回顾。胡适在《读楚辞》中断言:“《九歌》和屈原的传说绝无关系,细看内容,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当时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见《胡适文存》卷二)游国恩、陆侃  相似文献   

10.
搜集、辨别同形俗字 ,沟通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关系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指出《素问》的“寒炅”之“炅”即“热”的俗字 ;《素问注序》“蒇谋”之“蒇”即“藏”的俗字 ,用作“臧” ,训善 ;《丹溪翁传》“病脾”、《格致余论序》“脾疼”之“脾”即“髀”的或体 ;朱肱《活人书》等训“哕”的“咳逆”、“逆”之“咳”当读于切 ,俗称打嗝 ;《太素·杂刺》中的“胀”或为“肠”的俗写  相似文献   

11.
根据注音目的和注音原则,经典常用而有异读的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是不注音的,因为常用异读字据义所读的常见音通行易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常用异读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释文》也出现了少量注音的情况,注音形式或"如字",或反切,或直音。为常用异读字注常见音主要有肯定所见版本用字的正确,通过注常见音的办法来减少直接注异读音的数量,提示读者就按与常见音相关联的常见义去理解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读陈述《谈辽金元“烧饭”之俗》(《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作小议七点,就教于陈先生和留心辽、金、元三史的同志们。 1.“烧饭”之名虽起于辽、金、元三朝,但“烧饭”之俗则是许多北方古民族所共有的。王国维作《蒙古札记》,其“烧饭”一  相似文献   

13.
校堪发现,当今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与北宋国子监本《李善注文选》吻合之处数量很少,而且其吻合处多同于早期写钞本《五臣注文选》.由此证明,陈八郎本木记中所谓“监本”并非宋监本《李善注文选》,而是今日已佚的宋监本《五臣注文选》.陈八郎初刊本应是纯粹的《五臣注文选》本,它来源于五臣单注本系统,反映了《五臣注文选》与萧统《文选》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灵柩经》史崧注是宋代语音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灵枢经》的研读也有帮助.人卫版《灵枢经》史崧所注反切、直音和释义内容的校勘尚有疏漏,试举出7则,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15.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16.
“书非借不能读”是袁枚《黄生借书说》中的名句。这句话中的“不能读”,有的释为“不会认真读”(如黄肃秋、李知文选注《历代散文选》),有的释为“不情愿读” (如《中学文科教学》1984年第3期《中学文言文音训例举》)。前者“认真”一词来历不明,后者认为“能”字通“宁”而释为“情愿”。两说均于理难通。  相似文献   

17.
喜读《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陈尚君一宋人喜治杜诗,“千家注杜”虽是夸大之辞,即如元好问《杜诗学引》所云“杜诗注六七十家”,已颇可观。持论严苛的钱谦益指斥宋人所注“大抵芜秽舛陋.如出一辙”(《钱注杜诗略例》),虽失于偏激,但各家水平相差悬殊,多因袭逞臆...  相似文献   

18.
从现有的研究看,宋代语音资料在浊上变去问题上呈现出三种面貌:全浊上尚未变去(如《集韵》、《四声等子》);正在变去(如《九经直音》,见竺家宁1980;陆游古体诗韵,见冯志白1994);已经变去(如邵雍《声音倡和图》,见周祖谟1942;《卢宗迈切韵法》,...  相似文献   

19.
《毛诗正义》注疏分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从体例上看是对毛诗经文、传、笺的阐释,其原貌以正义为主,只标经注起止。南宋绍熙年间始合正义于毛诗经注本中,遂有《毛诗注疏》之称。南宋晚期建本又引《毛诗释文》附注疏之中,称之为附释音《毛诗注疏》,是为其后各本注疏之祖。注疏合著渊源有自,引注附经可以追溯到刘歆、马融,而唐人将音注字旁,又开宋人《注疏》、《释文》合刻本之先河。将《毛诗正义》与经、注、释文合著,实现了文字、音读、疏义的三统一,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体例,为《诗》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割裂疏文,却造成讹误增多、疏文支离、认读阻塞和义注疏混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律音义》与宋初语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律音义》注音不多,除去重复,共有有效音注445条,其中直音99条,反切346条。将其与《广韵》、《集韵》逐条比对,即比较反切上下字,归纳出音注所反映的主要语音特征,从中可窥探北宋初年的某些语音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