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是商朝后期(公元前14——公元前11世纪)王室占卜记事之遗物。自1899年发现、购藏迄今,八十五年来出土十五万片左右。由于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商代的记载较少,所以殷墟甲骨文成了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
90年来的考古表明,殷墟是公元前13至11世纪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殷墟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族邑聚落成为殷都内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片状集中分布在一起,以道路、河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社会形态。殷墟内这些庞大的手工业集群,分区明确,构成了殷墟作为都城的基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可能与后期秦汉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不同,它应该是以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都城,当然也应该兼具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前以董作宾、郭宝钩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殷墟首次进行田野发掘。他们为挽救殷墟遗址和殷墟甲骨,采取了这一重大举措,开创了殷墟田野发掘和殷墟卜辞研究的新时代。殷墟卜辞的研究,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文字考释、内容考证、商史研究、卜辞断代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群栋 《中州学刊》2007,(6):202-204
以竹简本为代表的古本《文子》成书在汉初以前,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之前(前350—前300)。竹简本《文子》中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的态度,《文子》中的"仁义"、"圣智"等思想与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思想一致。《文子》的体裁特征与《论语》相似,从文体发展史上看,其成书年代应与《论语》接近,而在《孟子》之前。竹简本《文子》所引用的《老子》版本早于汉初流行的帛书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接近。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子》的最早成书年代不会晚于郭店楚简下葬的年代,即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  相似文献   

5.
线文B的译读     
已故的年青学者文特里斯译读线文~B成功满十周年了。线文~B是爱琴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字的一种,最初在克里特的诺萨斯,后来又在希腊半岛发现。现有的材料有诺萨斯泥板约1800片,属公元前十五世纪;迈锡尼泥板约50片,属公元前十三世纪;派罗斯泥板约900片,属公元前十二世纪;此外有底比斯、奥昆门、厄柳西斯、太林斯出现的刻有线文~B的容器五十多件。  相似文献   

6.
陈可风 《文史哲》2011,(2):150-155
<正>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十二表法》不仅是罗马"诸公法、私法之源"(fons omnis publici priva-tique iuris),成就了"援礼入法",即把习惯法(或不成文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即从法律上限定了国内政治斗争和政治冲突的程度和范围,使其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十二表法》不仅是罗马法治社会的开端,并且还奠定了罗马共和宪政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墓考辩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公布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震动。郭店楚墓系因被盗而得以发现 ,于 1993年 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进行发掘、整理的。此处曾为楚国贵族陵墓区。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报告中指出 :郭店M1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 ,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 4世纪中期至前 3世纪初。报告还指出 :“郭店M1因被盗 ,随葬品不全 ,虽出有大批竹简 ,但缺乏可供断代的确切纪年资料 ,故只能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两方面作大致推断。”关于郭店一号墓葬年代、墓主的姓名和身份 ,因无文字记载 ,目…  相似文献   

8.
伊朗和我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即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和伊朗阿黑门王朝中期,中伊两国就开始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民间贸易往来。公元前二世纪晚期,我国西汉王朝和伊朗安息王朝又建立了政府间的友好关系。其后,两国人民通过陆上和  相似文献   

9.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0.
中亚探险史是世界探险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亚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亚是人类最早开展探险发现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留下了关于探险活动的正式文字记载。中亚又是人类完成探险发现较晚的一个地区,直到20世纪,还有一些‘地理之谜’、‘自然之  相似文献   

11.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古埃及的罗赛塔石的发现相媲美,它开启了中国早期历史研究的进程。建国前的甲骨学研究,主要有甲骨文字的认定、时代及出土地点的判定、殷墟科学发掘、藏品的著录、文字的考释、分期的研究等。建国后的60年,甲骨学的主要成果有殷墟发掘的恢复、甲骨资料的集中公布、甲骨分期的深入研究等。甲骨学的研究要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作基础,应进一步研究甲骨的卜法,还要注意殷墟以外出土的商周甲骨,同时还要在甲骨学的基本工作上即考释文字方面多加努力。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在地中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黑海地区的殖民活动是其殖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依据最古老的希腊英雄传说,早在公元前13世纪时希腊人就与黑海有所联系.但相关的考古资料证明,公元前1千纪时才出现希腊与黑海零星的交往与接触.尽管这种联系是小范围、小规模的,却为希腊以后大规模前往黑海地区殖民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浩若烟海希腊文化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似乎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建立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里的特尔斐神托所所产生的特尔斐神谕(Delphic Oracle),它总是在古希腊那宏大而幽深的历史背景下若隐若现.在古风时代(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和古典时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前期)特尔斐神谕严重地影响希腊各城邦的政治及公民生活.它超越了城邦的界限而成为泛希腊的精神奇托.特尔斐神谕产生于黑暗时代(公元前10世纪  相似文献   

14.
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考古学“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①按照这个概念,新疆地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的界限,以划在公元前2世纪比较合适。理由是:(1)这个时期,在新疆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西汉王朝在击败匈奴之后完成了对西域的统治。在公元前2世纪之前,汉文史书中关于西域地区历史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在此之后,汉文史书中便出现了较详细的关于西域历史的记载;(2)目前新疆境内所发现的大量的传卢文木简等早期的古文字材料的年代均限于公元前2世纪…  相似文献   

15.
<正>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墟文字是在短期内形成于少数人之手这一命题: 一、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确知,距今约3500年的殷墟甲骨文,已是达到相当成熟阶段的文字字群: 1.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汉字的表意体系。若用后世(东汉)的“六书说”以分析之,基本上可以得到解释。就行文看,不仅是象形字,而会意字、形声字亦颇不少见。假借用法亦颇多。2.文字数量已近5000个,可识者已近1000个(常用词基本已包括在内),而词类和句法亦自有其规范,基本与后世相同。  相似文献   

16.
据文献记载,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建于夏。可是,由于学者考释分歧,殷墟卜辞字书中有没有“夏”字还未有定论,因此,有人认为殷商时期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甚至怀疑我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夏王朝。笔者重新考查了殷墟甲骨文字,认为陈梦家先生考证殷墟卜辞中“”(以下用~代)为夏字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古文字。就目前所知,这种文字最早见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时颁布的摩崖法敕,最晚见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鄯善王国君主元孟(Vasmana)时期的木牍文书。其流行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四、五世纪。不过,佉卢文的字体及其流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这种文字的创立应始于公元前五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统治犍陀罗时,废弃于公元五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  相似文献   

18.
郭宝钧自1928年第一次参加安阳殷墟科学发掘,至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坚持在田野发掘第一线,毕生从事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殷商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为新中国考古事业培养了接班人.他著书立说,弘扬民族文化,他的<中国青铜器时代>、<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 字,许慎《说文解字》说它“从羊从大”.徐铉随之立了个“羊大为美”的命题.美学家据之而发挥,却未悟到许慎是汉朝人,只能依据汉人的观念,不能真正从文字起源角度说清问题,因他并未见过殷墟的甲骨文字.鲁迅戏称“美”字为“戴帽子的太太”,看出是“太太”,才颇显出观看者的灵性.  相似文献   

20.
《乐经》之名虽然后起,但《乐》书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庄子》关于《乐经》的记载,确实可信,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虚造.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中期有过“六经”成说,《庄子》才会有相关记载.从上古乐官制度看,《周礼·大司乐》应该是古本《乐经》孑遗,顺此考察,《乐经》文本的最终形成时间,当在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479年之间.所谓的《乐经》散佚,其实是名佚而实未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