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2.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 ,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4.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5.
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阿依阿芝》与贵州西北彝族地区的《乌鲁诺纪》都为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两者都主要用于婚嫁场合 中演唱。目前学界对《阿依阿芝》有所研究,但没有涉足《乌鲁诺纪》及两诗比较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及口头程式理论分别从三 个不同层面,即女主角身份背景、主题思想和程式对这两部叙事长诗对比研究切入,发现这两首彝族民间叙事长诗虽然来自不 同的地域,但呈现出某些惊人的相似性和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 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米拉尕黑》是融极强的艺术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体的东乡族叙事长诗。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数代人的传演,明显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为此,本文以帕里-洛德的口头程式理论为依据,就《米拉尕黑》的口头程式艺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彝区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会越来越少,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的发展.而要发展彝区的休闲旅游,传统文学艺术的开发利用是很必要的.对于彝族传统文学在休闲中的作用,过去我们知之甚少,因为影视艺术的魅力和作用,人们知道得最多的是《阿诗玛》.彝文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文化,是开发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这方面,长诗《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是典型.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有较为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叙事体长诗却是他们百花园中独放异彩的奇葩。裕固族民间叙事体长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英雄史诗;一类是爱情叙事诗。在这两类叙事体长诗中,以《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和《黄黛琛》为该民族民间口头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阿诗玛》形成于撒尼人的歌唱和叙事生活中,成为撒尼人讲唱传统的核心。保护《阿诗玛》不只是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阿诗玛》,而是保护撒尼人生活传统中的《阿诗玛》,保护以《阿诗玛》为中心的撒尼人的活态的口头传统,保护与《阿诗玛》有关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构建撒尼人生活传统综合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进而推进新时代撒尼人《阿诗玛》生活传承的多样化面相。  相似文献   

11.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相似文献   

12.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以评价理论为框架,以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为语料,从主体间立场的角度对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作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评价人物的口头叙事中英语学习者使用最多的评价资源是态度,其他依次是介入和级差。在此基础上,指出评价资源的选择与阐释带有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性别的英语学习者在选择评价资源的种类时存在差异。进而提出,虽然学习者在口头叙事中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部分评价资源,总体看来使用情况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启示和影响。在口头文学领域,对话理论为整个表演事件的考察提供了新视角,开辟了新领域,并为口头表述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原则。文章借助对话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表述、对话性和对话策略,审视口头表述的过程和性质,揭示了对话理论对于口头文学研究的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 ,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 ,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 ,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话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 ,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 ,导致了他小说创作中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叙事研究方法,以潮州大锣鼓传承活动参与者为叙事主体,通过文献、访谈、观察、体验等方式,获得潮州大锣鼓"口传心授"传承的叙事材料,并从一个个鲜活的叙事事件中寻找关联和规律,对潮州大锣鼓"口传心授"传承方式进行剖析和解读,进而获得潮州大锣鼓"口传心授"传承规律和传承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琶杰格斯尔传》不仅是科尔沁口头文学的经典,也是蒙古族口传史诗的代表性文本。歌手琶杰遵循口头诗歌叙事传统,运用丰富的程式演唱不同的主题,构筑了格斯尔史诗诗行,使史诗故事跌宕起伏,变幻莫测,而且歌手运用的程式体现了其创编技巧,也显示了口头诗歌的表演法则。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故事家的个案研究,文章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故事家的移民家族历史、口头文学传统和武当山道教文化、民间文化为背景,对故事家故事的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故事家对口头要素和基本程式的运用能力及其讲述风格;探讨了故事家的传承线路、传承活动及其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故事家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揭示了其口头文本与心理结构、民间仪式、民俗生活的内在联系,并阐明了当地口头文学多元化特点的形成机理,对故事家的传统继承能力和创造性给予了肯定,并概括出了故事家的总体特色;最后说明了该研究的文化意义。文中运用了历史———地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口头诗学”等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突出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SECCL中30个叙事性口头作文作为样本,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叙事作文中词汇的搭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在词汇搭配的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且词汇搭配的使用频次与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