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现代女性剧作中的复仇女性形象脉络,理清从美狄亚原型到莎乐美形象的内在发展线索,着重探讨了复仇女性形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体现了现代女性剧作撼动男权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并指明复仇女性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将五四后戏剧文学新/旧对立的社会冲突模式提升到压抑/反压抑的人性矛盾模式,从而确立女性剧作之于现代话剧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狄亚复仇与女性主体地位复归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希腊神话中来自科尔喀斯的痴情公主到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复仇妻子,美狄亚因其极具震撼力的悲剧命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美狄亚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美狄亚被丈夫抛弃和美狄亚通过杀子惩夫进行复仇这三个经典事件的分析,揭示其曲折命运的三部曲,即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可、失落和复归。进一步指出,女性主体地位复归的根本途径是女性对创造力的主体拥有。这创造力既体现在对生命的创造上,也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贡献里。  相似文献   

3.
赵秋棉  齐贵来  王丽 《江汉论坛》2005,(12):133-135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一个典型的复仇女性的悲剧形象。传统研究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忽视了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开发。本文依据弗氏心理学,运用文艺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则对人物悲剧进行探讨:美狄亚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潜藏在人身上的一种生之本能的潜意识;在死之本能转向的过程中,性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当欲念受挫时指向自身的死亡转向为攻击他人的形式。美狄亚形象是作者意识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4.
朱陶 《天府新论》2006,(4):142-145
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所创作的《美狄亚》中的女主人公。对这个文学形象的研究已涉及文学、政治、道德、伦理、文化、宗教等领域。其实运用病理学理论对美狄亚进行“临床诊断”,不难看出:美狄亚属“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类中的抑郁症病患。美狄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交互作用在超过其耐受的阈值,即导致美狄亚心理活动失衡和精神崩溃,导致抑郁障碍的发作,是促成美狄亚式复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美狄亚形象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剖析美狄亚与伊阿宋之间的婚姻冲突 ,揭示了性别差异即是主体与权力、语言、意义之间关系的差异。在菲勒斯中心的语境中 ,女性面临着认同与判离两种抉择 ,认同会因重复而使之强化。美狄亚的独特个性与非凡能力使她超越了希腊妇女的“内在性” ,从而做出叛离父权社会与权威中心的举动。为此她付出沉重的代价 ,再度被边缘化。美狄亚这种“边缘之边缘”的“坏女人”具有对“好女人”中心、男性中心的双重颠覆作用。人类社会的远景是应男性本位或女性本位的单性文化让位于双性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娜 《学术探索》2011,(6):101-105
纵观中西方的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研究史,美狄亚犹如一位百变女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面孔:高高在上的神;淫荡、残忍、自私的恶魔;勇敢、坚强的女权主义者;反抗压迫、斗争到底的革命战士等。这些相差殊远的判断有误读,有正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一形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二是千差万别的接受语境和接受视野的影响。也许回归历史、回归文本,抛开单纯的功利目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美狄亚才是正途。  相似文献   

7.
何坤 《天府新论》2006,(2):151-154
古希腊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从"神"的悲剧向"人"的悲剧转变.在代表作<美狄亚>中,欧里庇得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素材来进行创作,使用日常的、议论的语言,极力淡化悲剧中的神话色彩,实现了对悲剧内容的突破.在这部悲剧中,诗人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美狄亚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过一批不甘忍受命运压迫、具有反抗与独立精神的女性人物,美狄亚、赫斯特·普林、艾玛·包法利是其中的典型。三位女性生活于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爱情与命运悲剧,她们勇于追求自我、勇于抗争,呈现出兼具时代精神和个性色彩的不同反抗面貌。  相似文献   

9.
美狄亚情仇与“阳光下真相大白”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杀子向负心的丈夫伊阿宋复仇,这一母题经欧里庇得斯悲剧传扬,成为展示“破碎的妇女心灵悲剧”的一个重要文学系列。在中国古代,除了负心婚变这一绵长文学描写与之相映,更有女性“醒悟击仇”杀子杀夫动机结构。后者向来罕有人注意。以其多散见在野闻杂记中,颇能体现伦理文化中古代女性复仇的独特方式及心态,值得发掘剖析。 据本书作者搜集的二十余则中国美狄亚复仇故事,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A.盗骗娶遭通报型; B.友骗娶事发型; C.僧诬陷骗娶事发型; D.妒妇报复型。 盗骗娶遭报型,与唐代即有的“儿…  相似文献   

10.
付煜 《中文信息》2013,(5):126-126
《诗经·卫风·氓》与《美狄亚》分别是东西方两部较早的描写弃妇现象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叙写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在弃妇形象的塑造上有诸多相似与不同。这些都深深根植于产生它们的大文化背景。本文试图从上古时期东西文明对比的角度去关照这两部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尝试解读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弃妇塑造。  相似文献   

11.
简论土家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歌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民歌所表现出的女性形象有神格化的女性形象、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也有受侮辱而持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通过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歌考察,分析总结土家族女性在历史上的形象,对于发扬土家族妇女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婧磊 《理论界》2005,(12):158-159
在新文学史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经历了从政治文化到社会文化表意符号的转变过程,女性形象的主题和意义趋于多样化。透视由母女关系折射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化观念的流变上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从三个角度分析讨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形象:第一是哈利.波特的母亲,放弃了生的可能性,选择了死亡,由此产生的自我毁灭的勇气与美,表现了如圣母般的女性形象;第二是女主人公赫敏以自我意识及独立女性的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了一个罗琳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第三是分析了小说中其他的女性形象,如魔法学校管理者麦格教授,最后得出结论:罗琳没有神化女性的形象,而是在平凡中折射出女性的伟大,女性在魔法世界起到了重大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一词的产生,代表着对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学中的女性是时代的缩影,体现着时代特征,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女性角色的文学价值是无可取代的,本文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和主体性建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四个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中州学刊》2004,(5):78-82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本文拟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父权文化中女性形象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16.
刘胜枝  齐雪洁 《河北学刊》2006,26(2):230-233
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中国时尚杂志在女性杂志中异军突起,以全新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模式冲击了女性杂志市场。目前在时尚杂志中存在三种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背后蕴涵着多重现代价值观念,每一种女性形象都代表了女性杂志所培育的一类理想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7.
彝族女性形象在历史变迁中其社会主宰形象逐渐模糊,家庭从属形象逐渐清晰,主要从女神主宰地位的衰落、女性祖先神的从属化、女性被视为鬼怪根源、女性由法器保管者到玷污者、由神职专属到资格丧失等方面表现出来.毕摩教视野里动态变化的女性形象,展示出彝族女性在社会中逐渐"边缘化"、"卑微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嬗变,从最初符合时代政治要求的"理想女性"逐渐转变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的"女性理想"的追求者,而在社会发展、电视等传播技术普及之后,又逐渐"退化"为符合男性审美期待和心理期望的新一类"理想女性"。这种与社会进步同时出现的女性形象的"反动"值得进一步研究。即便是专门由女性编导为女性观众创作的女性题材电视剧和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流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妥协。而塑造健康而富有时代感的女性形象,必须认识到健全的男性和女性形象都应该兼备"双性"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