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是"文学中的法律"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学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法律意象的解读,不仅为法律史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而且也提出了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学研究的价值的探讨。对文学中的法律史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分析将有助于反思文学,尤其是历史文学作品对于法律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既是同一关系,也存在着差异性。文学本文与文学作品首先是父子式的血缘关系,其次才是所处时代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本文话语性质的定位,对于梳理文学互本文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不同的本文之间的联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理解的基础。本文阐释学上的定位,对于阐发读者阅读作品的意义、价值大有裨益。以大文本的思路看待文学,也许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文学。  相似文献   

3.
中文系副教授朱立元所著《接受美学》,已作为《新学科丛书》的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对接受美学的发展作了详尽的历史考察,并专门探讨了接受美学的“文学本体论”、“文学作品论”、“文学认识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效果论”、“文学批评观”、“文学历史观”,还以附录形式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在对一定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反映的时候,不是机械地照搬,不是无选择的实录,而应该体现作家对这个“社会生活”的看法,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是非观念及喜怒哀乐情绪。作家的这种看法、思想感情及情绪,诉诸文学作品,即产生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一部文学作品,在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同时,如果也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流播俄罗斯200多年的历史表明,由于传播者和接受者知识结构与目的动机的不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异域的接受过程会受到包括作品自身文学审美、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等必然的文学价值取向的考量,同时也受到社会政治、市场需求等可能的非文学价值取向的左右。反映出俄罗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翻译文学作品择取中的一般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生态批评长期关注英美文学作品,而对于俄罗斯文学关注较少。同时,国内对于俄罗斯经典文学《猎人笔记》的研究,多半集中于书中自然风光描写的美学研究和作者的自然观的研究,而对于文本中自然描写的自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生态研究较少。本文试图结合生态批评理论,从表面的自然风光描写切入,深化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理解,关注生态批评的拓展,努力为这部经典名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有这样几个层面:一是外围层面,即考察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二是中间层面,主要考察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生平、思想与心态等。三是核心层面,围绕文学作品本身加以考察,着力探讨其在技巧、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及规律。前两个层面固然也是文学与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文学创作终究是通过作品来体现的,对作品的研究才真正构成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依据这种认识,文学研究自然应该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去探讨作品本身的创造性与艺术奥妙等。古代文学的研究也同样应该如此。但是,稍加检讨可…  相似文献   

8.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贯彻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赋予文学作品灵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赏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研究作品创作当时的背景环境,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项链》是一部典型的英美文学作品,其所拥有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特点。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梁保建 《南都学坛》2013,33(3):63-65
刘勰在《诸子》篇中表明了他对于"虚诞"类文学的否定态度,认为它们是不合于规矩的,对《庄子》文学特色有意识地进行回避,对《离骚》和《史记》中的"虚诞"内容也都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些故事"爱奇反经",是一种过失。他在品评这类文学作品时带有非常明显的宗经意识,这表明了他对"虚诞"类文学作品价值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学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探讨的深入、国外接受美学和读者理论的传播,人们对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是由语言来缔造的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文学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一般存在着审美的多层次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本身包含着"多种价值"(multivalence)造成的.而"多种价值"又来源于生活所赋于作品的多种语义层. 但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又受接受主体的制约.依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本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就这六个要素看,前两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蕴涵“自律”问题;第(3)、(4)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蕴涵“他律”问题;最后两项“读者”和“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它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决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无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利的变动,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第一不能把这种“影响”归结为“决定作用”,第二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操控”,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学主要指讲述真实历史、内容有史可稽的文学作品,它与纯文学作品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后者以传说和虚构故事为基础。历史文学作品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的双重特点,并因其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而为读者喜闻乐见。历史文学翻译不仅具有文学翻译的一般共性,还具有史学翻译的具体特性,主要表现在译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两个方面。历史文学的翻译问题,也大多与此有关。本文根据历史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内容、文体、专名和相关术语的译例分析,来说明历史文学翻译的规范问题。文章认为,只有在上述四个方面对译文加以规范,历史文学著作的翻译质量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为期不短的痛苦的思索,我们终于摒弃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开始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考察文学这一人类活动的特殊现象了。但是,在众多的思考角度上,人们最终发现,文学的研究都超越不了这样四种关系:文学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文学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一门提高人文修养和锤炼人文素质的科目.文学作品与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和人格美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同时审美教育也提升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价值,拓宽了文学作品欣赏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文学精神的基本构成中应该包括:(1)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念。(2)主要由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且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文化精神、时代精神等一般价值理念。除了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学精神这一内容外,与作品紧密相联系的世界、作者和读者三者所体现的普遍精神也应当重视。中国文学精神的构成是有层次的。文学精神与其它意识形态相比有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它不但保存了重要的小说文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象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对于较全面的文学研究以及对古代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历来视小说为"小道"观念的影响,小说总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它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从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的产生发展、类型特征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色彩。一部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民族色彩越浓厚,它在文学世界中就占有越高的地位。因此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他的首要任务是在充分考虑两国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著中的民族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学的传播和互融。本文从国情、成语和典故,动物比喻含义,颜色词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典型的杂合文本,最大的特征是其对异质性成分的保留。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从词汇、句子和文化三个层面对谭恩美作品中所显现出的杂合特征进行系统阐释,可以发现其作品对于冲击西方文化霸权、重构民族身份具有巨大作用,发掘其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对探讨当下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诗而不是经。但它被冠以“经”,列作群经之首,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这可以说是这部优秀诗集的厄运。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欣赏《诗经》的过程中,必须撇开社会功利目的性,把它纳入审美系统来考察,才能发现其文学、美学价值。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它们能与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读者取得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