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红旗》1966年5月发表的题为《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一文,把形象思维说成是“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哲学基础上否定了形象思维。“反形象思维”论这一错误观点,得到“四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中,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拜物教批判在这种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物神”的双重维度则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更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因之一。他认为批判不应止步于解蔽式的意识形态批判,更是包含着价值认同和审美解放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作为“我对我环境的关系”等论述具有认识论革命意义。马克思阐述了意识所受的三重物质制约,打破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自足性假设,重置了认识论问题的前提:彻底的认识论必须基于社会历史基础。作为意识的对象,“Umgebung(环境)”总是意识周遭(um-)之给予(geben),而意识的过程也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与对象建立“关系(Verh?ltnis)”,这种能力随着实践发展而进步。意识与实践并不是相互独立地构成两种关系,而是构成同一种关系的不同侧面,马克思由此超越了直观主义反映论对虚幻意识的外在批判,透过意识形态的虚幻性解析实践关系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原则分离,显示了马克思的正在形成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黑格尔的神秘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首次公开对立。研究《批判》的认识论思想成果,阐述其认识论的思想及其方法,对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本填补空白的认识论专著──读《广义认识论原理》范竹增任平教授的新作《广义认识论原理》,由著名哲学家肖前教授作序,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2月出版.《广义认识论原理)将“交往”引人认识论,以“文往实践观”为基础,把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作为主线,通过对交...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忽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涵义、性质、特征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本文试图从回答这些问题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作一初步辨析。因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对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对现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马克思的思想是紧密结合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马克思站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和阶级属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曼海姆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反对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理论扩展为一般知识社会学,认为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混淆了意识形态概念与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也钝化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锋芒,倒退到一种纯粹的唯心主义“精神哲学”。对曼海姆相对主义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曼海姆批判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作为蕴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思想的“藏宝库”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源”,不仅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破”与“立”中唤醒无产阶级意识,形成“批判的武器”,而且理性认识阶级利益不相容性、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武器的批判”。面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复杂形势,“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将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远航。  相似文献   

10.
批判和反思近代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倾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话题,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但偏执于认识的差异、多元的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基础主义否定客观真理存在之后,却缺乏重建认识论,的维度,在反基础主义的同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误区。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论基础堂文立场的批判,反思这种批判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并在揭示后现代主义启身的悖论后,指出后现代主义批判之后认识论重建的方向是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含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不能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和创立过程来看,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出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当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诞生。可是,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创立新哲学体系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则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都体现出了唯物史观从萌芽到根本形成的过程。所以,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关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以其批判精神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几乎遍指社会现实和传统思维的各个领域.执着的理性追求和反思之后的困惑,形成了《庄子》认识论中怀疑主义的特有风格.《庄子》的认识论,可以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加以凝缩——“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以下引《庄子》,均只注篇目.)也即,确定认识如何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希腊文ιδξdd′oγos,用以指谓观念、形象、概念或学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9世纪初最先使用这一概念。他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把意识形态一词指称一种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法兰克福学派把意识形态作为科学、...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研究中,许多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把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却看成是为了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准备性笔记。但是,通过结合马克思哲学史的学习,再细细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之后,我认为,问题不尽如此。毫无疑问,《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制定和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巨著,是详尽解说唯物史观的成熟之作。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却是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在我国理论界是一致公认的,但其中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弄清楚这一事实,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都是颇有意义的。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中,《形态》一书构成一个转变阶段,马、恩正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批判《启蒙辩证法》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中。这一解读主导了对《启蒙辩证法》理论成果的讨论。尽管霍耐特指出《启蒙辩证法》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批判,但由于他没有正视这一批判与内在性批判的关系,所以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开放性批判所面临的理论困难。《启蒙辩证法》正是以内在性批判为基础才避免了陷入施为性矛盾中。内在性批判体现为有规定的否定,它同时又为《启蒙辩证法》提供了一种规范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等三本书的实质是宣扬民族分裂主义,对三本书的批判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严重斗争。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一部批判的战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今天重读这部伟大著作,对于我们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肃清他们在认识论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流毒,坚持和发扬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下面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物史观的产生,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认识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26页)是高度统一的有机体。二者的变革是同时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我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见《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二期第103页)一文中,提出了“在认识论中,除了有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外,还应当有认识的参照系”,并提出了外参照系——客体参照系和内参照系——主体参照系两个范畴。本文试就在《把参照系范畴引入认识论的沉思》一文的基础上,对认识论中的参照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