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具象直观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汉民族习惯于凭直观去感知外在事物的表象。具象直观文化心理是多种汉语修辞格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使其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特质。受此种文化心理影响的意象化修辞格主要有比喻、比拟、通感、借代、拈连、列锦等。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汉民族的比喻修辞格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在此从汉民族哲学思想、汉民族传统思维观、汉民族制度文化、汉民族审美观和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委婉语广泛存在于汉民族的社会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了丰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映射出汉文化特有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制,中庸和谐等社会观念,鬼神崇拜和“中国化”特色的宗教思想及含蓄委婉的中国文学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汉语委婉语显示出与时俱进的语用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汉民族委婉含蓄的传统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根源,以该传统为基础,阐述了其对汉语词语修辞的影响,并结合实例分析在具体语境中模糊词语所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言语修辞活动中,对修辞材料、修辞手段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口语修辞活动中折射出汉民族具象、整体、联想比附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含蓄、谦让、以和为贵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复杂、多样、异彩粉呈的汉民族地域风俗.  相似文献   

6.
袁蕾 《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35-137
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迷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相似文献   

7.
谐音现象蕴涵的文化信息--谐音现象的文化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谐音修辞现象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社会文化语言学角度透析谐音现象,我们发现传统的谐音现象蕴涵如下信息汉语是典型的音素-音节语言,方言复杂;而方言谐音也折射出各地丰富多彩的习俗;传统的谐音经常和年节等习俗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趋吉避凶是民族心理;汉民族具有善联想重具象的思维特点和含蓄的性格.改革开放后的谐音现象,除了保留传统谐音用语所蕴涵的信息外,新的谐音用语主要蕴涵了以下信息经济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人们的性色观念变得更开放更自然,社会更人性化;电脑和网络的出现是科学史的重大进步,也给谐音带来一次革命;国民的思想解放而自由.  相似文献   

8.
孙向华 《兰州学刊》2011,(10):211-213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汉语委婉语体现"礼"、"和"的文化特征以及谦逊、含蓄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宗法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扬”“抑”策略在汉语交际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对这种交际策略的偏爱反映了汉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扬”“抑”策略是汉民族辩证思维方式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等级尊卑意识以及和谐价值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新奇之美和一波三折之美审美观的折光反映,是汉民族乐观的民族性格的折光反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英汉"反复"辞格在音、形和分类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既阐明了两种辞格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反映了二者在分类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常见的几英汉修辞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元 《云梦学刊》2001,22(4):116-118
形象化的表达是以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联想与对比为基础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与不同的文化教养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养成不同的事物比较习惯.对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手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3.
新心性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典范,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全新的视角、哲学的高度对心理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在文化的框架下用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文化的创新,突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看作是主客一体的、自觉生成的、与环境共生的个体。这一理论创新将为中国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Hall提出了强交际环境和弱交际环境文化概念,并把美国等说英语的国家划归为弱交际环境文化,把中国等亚洲国家划归为强交际环境文化。Lustig把这两种文化的交际特点对比地概括为:内隐与外显、暗码信息与明码信息、较多的非言语编码与较多的言语编码等。汉/英语篇结构及语义表述形式的不同恰恰充分地反映了这两种文化交际特点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大中学教坛上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的“三分说”分类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应分为两大类:常式比喻和变式比喻,并着重分析了 常式比喻与变式比喻之间的联系及其“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成语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在语言运用实践中的结晶,也是语言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髓,蕴藏着极为细腻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生活习性。英语和汉语的成语中经常采用“比喻”这种修辞格,并且其构成情景相当复杂。比较两种语言中的习用性比喻及其设喻情形,有助于确切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是对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的落后性事实决定了它必须走积极改造和向现代化转换的道路。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求突破,从开放性上找出路,在思维功能的完善建构中求发展,先进意识和进步源流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勃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习思想史是华夏民族转识成智的历史。它的基本特征或曰规律性特色有四 :一、性与天道。这是中国人学习理论基础。二、知行观。讲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更重行 (实践 )。三、官学与私学互动、互补而兴衰转换。四、史官文化形态。中国人重视史鉴 (历史智慧与历史教训 ) ,以史为镜 ,原始察终。中国学习思想史 ,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创造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方面所积累的思想智慧 ,为人类提供学习智慧  相似文献   

20.
法律思维对于法律文化的形成起着中介的作用,其思维倾向对于文化特色的蕴育有着定向的功能。中国法律文化独树一帜,其思维倾向可以概括为阴阳思维、尚德思维和无讼思维。法祖思维、清官思维可归为尚德思维的基本内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