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以高文凭、高职称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一出现就受到舆论质询甚至谴责,但“人才高消费”现象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相反,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人才高消费”还呈汹涌澎湃之势。  相似文献   

2.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近年来,恩施州把人才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努力创新“三大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使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人才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人才地位得到提升,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党管人才”,不是在干部人事政策上另起炉灶,而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党管人才”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陶杰 《领导文萃》2009,(7):70-71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的年代,发出了“中国无人”的悲鸣。不久之后,上天像听到了龚自珍的“天问”,赐给这个苦难深重的大国一个划时代的人才——恭新王奕新。  相似文献   

5.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6.
宋照东 《领导文萃》2006,(5):172-173
在我国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它堪称中外用贤史上的大手笔,刘备的用人胆识令人叹为观止。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因为刘备入川后用人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为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灿。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出色的人才,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周振林 《决策》2005,(5):50-51
有的领导者一谈到吸引人才,就立刻想到一些所谓的“重奖”措施:给多少万的年薪,奖励什么样的住房,配备什么样的轿车,等等。在本质上这还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其实,人才更看重的往往是发挥才能的条件和机会,物质上的需要则在其次。  相似文献   

8.
南琳 《决策导刊》2007,(9):16-16
近日,上海市向社会公布了首批108位“领军人才”。这些分布在全市宣传、教育、卫生等7个领域的人才,在上海实施的人才兴市战略中,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核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政府“猎头”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猎头”行业发展状况,通过试点,稳步推进政府“猎头”工作,对我国参与国际高端人才竞争并获取人才竞争优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21):13-13
自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来.目前已资助领军人才9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4人.其中创业人才63人.占全国的23.8%,列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1,(28):24-25
2011年,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5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市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正式确定将中关村建设成人才特区。而早在2001年.深圳市就率先提出了建设人才特区的提法并开展了探索实践,江苏省在2006年选择无锡、常州等六个地区开展了人才特区试点。中组部将全国67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定位为“人才创新试验区”。  相似文献   

12.
苏洁  肖洁 《决策》2010,(12):88-89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选人用人最好的时机就是识于未名之时,拔于落难之日,启于被盖之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才黑马”的最佳效能。  相似文献   

13.
9月8日.南京市举行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建设管理大会。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会上强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增进人民幸福的重大惠民工程.是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特色创新工程、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石工程。杨卫泽提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要坚持“四个基本方向”,构筑“五个体系”,使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新就业大学生及各类创业人才住房有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有支持、高层次人才拎包入住。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0,(9):24-25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出台,作为落实《意见》的一个实质内容,2009年1月,“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将用5到10年的时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伴随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各省区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乃至“万人计划”也纷纷出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做法进行梳理、比较,其中有很多经验或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构建“两型社会”的大背号下,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两型社会”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明确了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提出旅游人才素质提升的创新对策,促进“两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官”上任后,总会有一些同志不服气。明显到“不相听从”、“托病不出”恐还不多见,普遍的是表面上应酬如常,心中却怀不乐之意,特别是一些本单位的“三朝元老”、“老将”、“老臣”,心中不服的现象恐怕在所难……  相似文献   

17.
谭云 《经营管理者》2011,(10):60-62
“刺头”员工往往也是组织的得力干将。一味的简单“炒鱿鱼”,除了会失去能干的人才,长期来看,还可能变成对于公司中出头鸟类型员工的打压,整个组织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缺少创新和活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区分“刺头”的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到企业搞调查,一公司“老板”不无自豪地宣称:我公司人才济济,八仙俱全。细谈方知,思贤若渴的他,以高薪厚遇从各地招募了大批人才,礼遇有加。但由于同一类人才太多或专业不对口,许多人成为无用武之地的“存量人才”。这种“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实在是一种浪费!人生充分展示其才华的巅峰时间不过十年八载,因此,有“存量人才”的单位,不防好好研究一下,或调整其岗位,或流动到其他单位,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除了资产、人才要盘活,企业的精神资产也要盘活。随着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不断引进,企业管理方式得以日益改进,然…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有的单位上下级关系融洽,领导和部属相处其乐融融,而有的单位却上下级关系紧张,领导责怪部属和自己不“贴心”呢?笔者经过认真思考,感慨很多。 俗话说得好:“锅不热,饼不贴。”“锅”热与否,是起主导作用的。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吴晶  管浩  郑天虹  张捷 《决策探索》2013,(21):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然而,这背后有两个人才“赤字”数字似乎更悄得人们关注: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