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熙凤的悲剧也许被‘辣”“毒”“凶”的外壳包住了,读者很难看透其实质。本文试图从凤姐的“相”“权”“毒事”三方面分析读者对王熙凤的悲剧不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3.
胡智龙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禁锢,导致人的自我意识泯灭,酿成人的精神悲剧,在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上形成了沉重的积淀。透视宋元话本人物心理,可得到鲜明的观照;反思传统文化,意在卸下包袱,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晓燕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0(2):77-80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和悲剧人物性格。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是出身高贵、品德居中、犯有错误和过失的中间人。悲剧人物行动的自然动因是性格 ,塑造性格应遵循性格好、有抉择、前后一致、符合人物性别和身份的原则。悲剧人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科学运用有机整体论和必然律因果观念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5.
高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悲剧的范畴十分宽泛,就悲剧自身而言,凡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悲剧,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形象,能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们有机会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欣赏悲剧、认识悲剧。本文从分析三个代表悲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形象入手,探讨悲剧本质,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觉新说起。觉新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独特的身份和典型的性格,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多余人”的悲剧性命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承重… 相似文献
6.
金朝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一般的教材、评论文章对克洛德形象持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本文通过克洛德性格发展的前后对比及克洛德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对比,认为克洛德本质上是向善向上的。克洛德身居神职但首先是“人”,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真诚、感人。其恶变是宗教异化的结果,其悲剧是宗教教义压抑人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杨树标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陈布雷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也许是陌生或淡忘了,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他曾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他是一位名记者。他在《天铎报》、《商报》主持论坛,发表了大量宣传、支持革命的评论。他的进步思想、雄健文笔,曾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1927年后,他步入蒋介石集团的行列,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中央党部书记长、中宣部副部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侍 相似文献
8.
宋菲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192-194
马恩有关悲剧的理论是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落后阶级、反面人物能否作为悲剧人物来写;如果可以,他们身上有没有喜剧因素;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论断是不是对所有悲剧本质的概括.认为运用变换主体视角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把人物归入不同的主体,其面对的客体会发生变化,潜藏在同一人物身上的悲剧性、喜剧性就会得到不同的突显. 相似文献
9.
杨树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陈布雷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也许是陌生或淡忘了,然而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他曾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期间,他是一位名记者。他在《天铎报》、《商报》主持论坛,发表了大量宣传、支持革命的评论。他的进步思想、雄健文笔,曾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1927年后,他步入蒋介石集团的行列,担任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中央党部书记长、中宣部副部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成为蒋介石手下一位得力的幕僚长。他在1936年和1940年,采用日记体 相似文献
10.
辛志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有的评论家曾指出巴金的作品“没有一本是平静的、和悦的,他不曾有过灵魂的宁静,他的拿手文章是悲哀,“他是人类苦难的歌人”。事实上,巴金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包含有悲剧性的故事,笔下人物也大都有悲剧性的命运。他给自己那些心爱的人物常常安排了不幸的结局,即使杨木华大夫,作品最后也暗示了她的死亡。在这些悲剧人物中,作家尤其喜欢写优美的女性,写各方面都超过男性的女性。李静淑与杜大心、张文珠与李冷、李佩珠与吴仁民、鸣凤与觉意、瑞江与觉新……直至《纪念萧册》一文中的萧珊与巴金,他们都生活在痛苦之中,生活在毁灭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刘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68-71
对于先秦法家人物的悲剧性原因学界多从政治角度来分析,结论也颇为中肯,但是由于法家人物在个人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念方面普遍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解读,或许将会更有助于认识法家个人悲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孙颖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这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人物:康妮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中的主人公,菊豆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以下简称《伏》)中的女主角;一个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贵族少妇,一个是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桂桔中苦苦挣扎的农村妇女。之所以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这两个女人均在用自身的故事诉说着某种文化的悲剧,昭示了违反自然的所谓社会文明怎样把一个鲜活蒸腾的生命无声无息的淹没在历史的漫漫尘埃之中。(一)灵与肉的分离康妮和菊豆最初都被错误的婚姻推进了一片灵… 相似文献
13.
王国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我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说过,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最为我们着迷的无疑是他所创造的生动的、真实的,具有不朽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尤其他创作成熟时期的悲剧人物,以其形象高大、个性鲜明和结局悲壮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然而,“批评家面临莎士比亚的作品就象面临一座无边无际的城市一样目不暇给;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世界文学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最能代表其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画,表征出相对稳定的个性和独特的模式。从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展示其主要悲剧主人公在性格上的某些共性,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袁立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2-65
本文试图简别自亚理斯多德以来的悲剧人物观。不同于亚氏的悲剧人物“好人”观和黑格尔的英雄时代文艺观,本文从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压力方面分析了英雄人物作为悲剧主角的必然性。并比较了黑格尔的世界理念冲突说(本文称之为悲剧理论中的神人相应思想)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理论中的川页天、法自然思想,指出了两种观念存在着领域上、目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戚叔含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10)
文学中的現实主义开始于什么时代?古代文学是否有現实主义?对这些問題,今天还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我們說,在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剏作是一个突出現象,而莎士比亚是这个时代的一位現实主义大师,这样說大致是不会有錯誤的。即使現实主义不是在莎士比亚手里才开始,但他肯定是发揚現实主义并对現实主义有最大貢献的作家,而这又是和他的人物个性(Character)塑造分不开的。人物个性塑造在西方文学艺术史中究竟何时开始,由誰开始,也是可以討論的問題。有人說过,在西欧文学中,莎士比亚开始以人物个性塑造为作品的主要內容樟谟懻摤F实主义問題时,艾利斯别格等即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現实主义开始的时代,而这是标帜在莎士比亚典型性格的剏造”;薩馬林也指出莎士比亚的形象剏造 相似文献
17.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倾力塑造的美好形象,是一个美的悲剧,有着极强的审美意蕴,她的真诚与善良、忠贞与清纯以及对人的诚信与无欺,是人情中至纯至美的象征,然而她却悲惨地死了。宫廷罪恶的阴谋斗争、奥菲莉娅的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等是造成奥菲莉短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是一部流传后世的佳作.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5)
一朵永远的玫瑰花──论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于冬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