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丁立,男,1961年生浙江鄞县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免试为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生,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军备控制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8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项目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复巳大学发展与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沈丁立教授研究与教学涵盖中美安全关系 国际核军备控制与裁军…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建于1985年,是由我校从事国际关系和美国问题研究的教授、学者组成。现任主任是倪世雄教授,副主任是朱明权教授和沈丁立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兼职研究人员5人。15年来,中心不断开拓其研究领域,逐步形成4个主体研究项目:美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美国防务政策、军控与地区安全;美国经济;美国社会与文化。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从创始起一直担任中心主任。在她的领导下,中心有了长足的发展。自创建以来,中心成员对美国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出版专著、编著85…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史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学科发端于1964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由我国著名学者王绳祖先生所主持的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1979年和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单位,1996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我国高校中最早从事国际关系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的重镇之一。2001年初以该学科点为主要依托成立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后,增设了国际关系法学硕士点。现设有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俞正梁教授1943年出生于上海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国际政治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全国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建设项 目“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国 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俞正梁教授一直致力于从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是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国际 关系学科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学者之一。1998年俞正梁教授主持召开的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  相似文献   

5.
孙宝珊教授     
孙宝珊教授孙宝珊教授,1937年生,196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曾在烟台师院政史系讲授世界近代史,1985年调入烟台大学社会科学部任教,主讲“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新科技革命概要”等课程。现任中国美国...  相似文献   

6.
深大学人     
姜安教授1963年6月生,吉林省集安市人,中共党员,汉族,国际政治学学者。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校教授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组成员。2002年7月调入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任教。任广东省“两课”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国际关系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曾主持参加并完成4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委科研基金项目;现主要围绕《当代国际政治多维二元向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任务日益紧迫。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方面,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办外交,进一步理清这一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和理论体系间的关系,注意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国外理论借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发展研究相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国际战略相结合。同时,我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也有一个既要活跃研究,又要加强统筹的问题。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发展需要,为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而扎实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政府各行政部门中,国务院担负着从事美国对外关系的主要责任。它的活动包括与其它国家就双边条约或协议问题进行谈判,在数十个国际组织中代表美国,并在所有对外关系和利益问题上提出政策建议以及采取必要的步骤将对外政策付诸实践。其部门首脑国务卿则是(或应该是)美国总统的首席对外政策顾问和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代言人。但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世界大国中,相对于其他有关部门的地位上升而言,国务院这一重要的职能部门在外交上的地位却下降了,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得特别明显。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现象,探讨其原因和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厘清澳大利亚对美国追随政策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澳美关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和美国同盟体系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澳大利亚追随美国参加越战是由于1950-1960年代期间与印尼关系恶化。澳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获得美国的安全保护。从追随方式上看,为了把美国锁定在东南亚地区、保证其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去。从追随的收益与代价看,澳越来越深地卷入到战争中,对外政策逐步僵化,丧失灵活性。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失败也使澳大利亚进一步反思和调整本国的对美政策。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自助和均势的基本逻辑出发,一直主张各国在和平时期会倾向于通过军备竞争和结盟,而不是通过军备控制或其他的国际合作形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现实主义者虽然不完全排除国际合作的可能性,但认为国  相似文献   

11.
陶季邑,1964年出生,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人,历史学博士,广州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国际关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陶季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圜对外关系、中外社会主义思想史等领域。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侧重于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早期国民党人的政治思想和邓演达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祝曙光教授于1957年11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史、铁道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述4部。  相似文献   

13.
珞珈学人谱     
罗志刚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 946年生 ,湖北武汉人。 1 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 984— 1 986年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大学进修。现任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理事 ,从 1 993年起为享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罗志刚教授一直潜心从事现代欧洲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工作 ,“七五”、“八五”期间曾主持和参加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近年来 ,他在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1 999— 2 0 0 0年 ,主持和完成了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英美特殊关系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  相似文献   

14.
德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军备控制实践在世界军备控制与裁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要想使军备控制与裁军达到最初目的,需要严格的军备控制措施、国际合作、对被控制对象进行思想改造;仅仅依靠单纯的军备控制是解决不了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辨二战后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揭示战后日本对美关系基本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在1947年秋以前,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是以经济重建、安全保障问题为中心的,提出了建设和平的外向型工业国、拥有防御性军备、由远东委员会成员国建立地区性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想。此后,则完全转向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芦田均首次将日本安全保障与美苏关系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吉田茂主动选择了在政治军事上依附美国的道路。日本媾和对策研究的如斯走向,其国际条件是美国推行东亚遏制战略,转变对日占领政策;其国内条件是社会党的“全面媾和”论与吉田路线相反相承,无力引导国民做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日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一直是东北亚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伙伴与对抗是两国间关系的基调。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时间内,日美两国围绕伪"满洲国"的正统性、"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制、海军军备和所谓"东亚国际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外交交涉。由于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是双方不可退让的基本国策,因此两国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两国清除恩怨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似文献   

17.
自欧债危机以来,欧盟经历了诸如欧债危机、周边安全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认同危机等多重危机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反映到欧盟对外政策方面。从最近几年欧盟在对外政策各领域发布的政策文献以及对外行动实践来看,欧盟对外政策中务实主义色彩日益浓重,反映了其在价值观外交遇挫后的战略调整。欧盟现在更加重视周边的安全和稳定,更加重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针对某些国家提出了复原力概念,在安全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强调战略自主性以加强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欧盟对外政策调整同样反映在其对华政策领域,欧盟对华疑惧情绪增加,对华政策中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渐浓,更加强调对中国的规制和欧盟的整体利益,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军备控制与裁军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却几乎是一个空白,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成果太少、与国家需求脱节等不足之处。然而该问题又具有理论、现实、方法论以及填补空白等意义。因此,从整体和局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仅是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的需求,更是丰富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途径,长远的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学。  相似文献   

19.
"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受到强烈震撼,美国本土的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在恐怖主义上升为头号威胁的情况下,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战略.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出台,表明美国已经开始对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作重大调整.与此相适应,美国外交政策上的单边主义色彩有所减弱,开始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将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精通理论、熟稔政策具有国际眼光与专业水准的国际关系专业复合型人才,这是目前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国际关系专业面临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纯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经典的三大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的客观需求。以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为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跨学科研究为支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