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创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它是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强烈思想情感的文学样式,要创造意象、意境,常借助比兴、夸张、象征等表现手法,则更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人艾青说:“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联想、想象而产生的。”可  相似文献   

2.
新月派诗人特别注重诗的美的意境创造。文章着重论述了新月派诗人创造诗歌美的意境的三个共同特征,即移情于物,以物缘情,或缘情生景,境以物迁;借鉴我国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用哀怨、缠绵的情调,把读者带入动人的艺术世界;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创造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诗是诗人生活的火花。诗是诗人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创造性想象的花果。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是这样,浪漫主义诗歌更是这样。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生活,所抒发的感情,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要引发学生的激荡情怀,才能引起他们的审美再造,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形象,形成动人的艺术意境。关于这  相似文献   

4.
依据课文提供材料作文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创造展开联想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条件。例如:根据贺敬之《回延安》中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让学生想象迎接的场面,许多学生都能把这场面描述得亲切可感,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说:“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让学生想象这时小弗郎士的心情。正因为许多同学也曾经历过同样的情况,所以写得动人实在。  相似文献   

5.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 ,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 (自杀 )、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 ,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 ;前者属“写境”、“无我之境” ,后者属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 ,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6.
徐桂萍 《南都学坛》2011,31(4):131-132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高校教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找出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联点,努力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启发学生从相关的艺术视角切入,在艺术的想象中加深对古典诗歌意境美的深入理解。使他们在汲取我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历练审美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提升艺术感悟,变得更纯净、更聪明、对人生更有信心,时刻向真善美靠近。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美学价值在艺术高校的课堂上更充分地发挥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针对目前学生鉴赏能力低下,想象能力贫乏,创造能力缺乏的情况下,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文学鉴赏:抓“文眼”,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境的欣赏品味作品的情感美;求同辨异,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间读体会作品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8.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这是贺敬之《回延安》诗中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诗人回延安时因心情十分激动,但却又一时难于用语言来表达,因而就用一个不是千言万语而又胜过千言万语的朴素的动作来表示。他没有忘记培育他的母亲延安,深深地记着党对他的多年教育。 贺敬之的这首记诵犹新、思索有味的《回延安》诗,写于距今三十五年的一九五六年,是他从北京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因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  相似文献   

9.
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强化诗歌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诗歌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色彩、音韵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诗美的灵敏度;体验诗歌内在的意象、意境之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活跃性和对诗歌整体审美的统摄力。同时,还应发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人格之美,培养学生由审美观照向“善”的感悟迁移的能力,从而在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真谛,育成其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诗歌教学的意境导入刘亚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就包括境界和情调。它是通过形象显示,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读者从形象化的语言中受到感化,引起激动、联想和想象。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诗歌最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照方式。王国维将中国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陶渊明奠基中国诗歌“无我之境”的艺术境界 ,这也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艺术的一大贡献。陶渊明之所以成为“无我之境”的奠基者 ,有其深刻的美学及文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教学必须分析意境。分析诗歌的意境,就是要具体分析诗人概括描绘的生活形象,把诗中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揭示形象的内在本质和精神,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挖掘诗人在形象中所灌注、渗透的情与理,让学生受到直接的情感感染和心智启迪。  相似文献   

13.
意境的创造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开始。《诗经》中不但有景境、情境的创造,而且还有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创造,并且相当纯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创造方法。这些可以说是后世诗歌意境创造的导源,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古典美学意境范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近代的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意境”这个词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有时他也称作“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并且初步探讨了意境的涵义与特征,提出物我统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偏于理想)与“写境”(偏于写实),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王国维之前,意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借助诗歌的具体意象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外之象,创设意蕴深远的意境,从而使学生耳目愉悦,心灵激动,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使其感受其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从而提高了品位,陶冶了性灵.  相似文献   

17.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8.
从意象的精雕细琢、对自然意象的选取、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月派主要诗人在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由此可见,以提倡诗歌“三美”主张而著称的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非常注重诗歌意境的营造的。  相似文献   

19.
想象是诗人的高智能心理活动。中学语文诗词教材充盈着诗人的想象。启发学生想象的主途径是 :展示画面 ,填补“空隙” ,理解蕴藉 ,提问设计 ,评述点化和诵读致精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中外诗人通过对诗歌形式的革新,一反传统诗歌注重节奏和押韵等“听觉感受”的特点,而试图让读者通过诗歌的书写形式得到“视觉”上的欣赏,引发对诗歌意境的联想,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