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民间文学的生存土壤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领域中最为明显的。Q县地方传说的传承现状显示,文字所代表的“知识”权力之于民间文学口头性的优越感,“民俗精英”在民间文学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导致了民间文学的主体,即民众集体处于“失语”状态。民间文学逐渐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一种历史记忆。瑞典克鲁努贝里地区振兴讲故事传统的案例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破解生存难题提供了实践参照。让更多元的群体参与其中,使民间文学重新与当下的生活关联,应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历来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大革命时期,他搜集和化用歌谣作为宣传革命的工具;延安时期,他从理论上明确了民间文学在革命中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推动了民间文学工作的发展;解放后,他发起新民歌运动,希望通过借鉴民间歌谣发展新诗。毛泽东的民间文学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对"五四"民间文学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话传说志,是用民间文学志叙事四面体的方法呈现民间文学文本的结构形态特征和"意识形态"意义的文体实践。新疆阜康西王母神话传说以《山海经》时代的神话内容为源头,以周穆王西巡瑶池会见西王母的神话传说为主体内容,同时还融汇了新疆阜康历史风物;形成了以阜康市为中心,辐射东西周边县域的西王母神话传说圈。西王母神话传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呈现出的"惩罚与拯救"的理性特征与叙述秩序的结构,依然有效地勾连着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呈现隐蔽在讲述者、文本、听众和研究者对神话的记忆、讲述、构造与想象中。  相似文献   

4.
《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全书共九章。分别论述了回族民间文学的历史与现伏,范围与分布特点和分期;研究回族民间文学的目的和原则,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以及民俗之种类与特点、时代特点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蕴藏着大量的习惯法。东乡族作为甘肃所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间文学亦尤为丰富。神话、叙事诗、歌谣、谚语等是其民间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传统的东乡族习惯法。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与习惯法都来源于其历史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二者统一于东乡族场域之下的秩序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哈萨克民间文学中的四畜保护神历史演变和来源。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学从资料采录到理论研究都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但至今缺乏对中华民族民间文学整体格局的归纳。从整体角度看,作为中华文明外显符号的各民族民间文学,具有发生学上的多源共生、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和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广异记》记录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显明的民间文学特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种特性:首先它是深受重视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统影响而产生,富于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生活是其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其次,该书在资料搜集方法上具有民间文学性;第三,该书确实辑录了大量流传于民众口头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直接集中地表现了其民间文学特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民间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民间故事《叶限》为切入点,结合当代壮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事象,解读民间文学的“神人”、“神物”等形象。民间文学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神人”与“神物”等形象是崇拜对象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神思”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感和想象力的艺术思维,交融着民间信仰的神秘力量。它对民间文学的创作与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五卷书》、《一千零一夜》等,莫不脍炙人口。除专事民间文学研究的钟敬文、刘守华、郎樱等先生外,圈外也不乏挖掘东方民间文学矿藏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就特别提倡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他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民间文学的互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深刻影响着民间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它通过搜集、整理和再传播,不自觉地保存和保护了民间文学。同时,民间文学必然取材于宗教,并通过传播,深刻影响宗教的发展演变。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宗教将是民间文学作品搜集与整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在宗教影响下的民间文学保护,使民间文学中的宗教因素成为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需要对其二者之间的互用关系进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对少年儿童智力的开发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民间文学能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情操,树立起他们崇高的志向;二、民间文学能为少年儿童插上幻想的彩翼,让他们在海阔天空的科学殿堂中任意驰骋;三、民间文学能丰富少年儿童的语言词汇,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四、民间文学能增长少年儿童的历史知识,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是历史的回声,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生活画面。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东西,可以说在民间文学中都能探寻到踪迹,这是由其历史的传承性所决定的。正因如此,民间文学最能散发出本民族的特异的光彩。段宝林同志认为,作家文学对于读者来说,是平面的,而民间文学则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他主张对民间文学要进行描写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民间文学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伟大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在他的《个性的毁灭》一文中,对民间文学的巨大的社会价值问题,就曾做过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15.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通史》打破传统文学史单纯依据历史文献的方法与模式,大胆求索民间文学历史发展的多种脉络与线索,一方面在字里行间钩沉、疏证、辨析,一方面采用各种考古、文物材料,同时结合作者所做的社会调查与理论研究,提出"语域"、"神话群"等概念和新说,着力宣扬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勾勒出了几千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厘清“俗文学”的概念是俗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学术界一直强调“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区别,其实“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今天所谓“民间文学”的概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俗文学”不同于“俗文化”,它应该是“俗”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刘锡诚先生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中国民间文学第一部学术史专著,该著作以翔实的学术史料、公正的学术史识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历程,对一些史料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新的评价,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学术史料,对一些不为人知的学者、学术成果进行了评价。该著作填补了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专题研究的空白,为整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改变了民间文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了学科的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上起远古,下至宋元,在此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以本民族语言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是土家唯一的文学。直到明代中叶,汉文化的传播在土家族地区空前广泛,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土家族的作家文学。但与浩若烟海的民间文学相比,二者还不能同日而语。到新中国成立时,民间文学也仍然是土家族文学的主流。在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间文学中,民间传说这种体裁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时间形态上看,它上与神话承接,下与近代民间故事相交融,传承久远,基本上覆盖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从空间形态上看,湘鄂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境内的瑶族,现有142万余人。瑶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间文学是瑶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才能的结晶。瑶族民间文学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词等种类。近年来,笔者在研究瑶族民间文学过程中,发现瑶族民间文学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神话、故事传说,或者是歌谣,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内容与色彩。本文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试图阐明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很注重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故热衷于民间文学与文人作品的比较和研究。这本为必要,亦无可厚非。但人们因此却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不同阶段的民间文学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此篇文字旨在通过十五国风与民间乐府(下文所谈的国风和乐府分别指十五国风里的民歌与两汉乐府中的民歌)的比较,探讨,阐明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民歌各自的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了解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及过程,从而把握民间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整个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我们从中汲取思想营养与艺术精华,来繁荣我们的创作,反映当今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