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3.
著名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描述非洲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了种族制度下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从黑人口头表达、音乐和宗教三个方面,剖析了寻求并弘扬非洲文化之根的努力及在白人霸权文化侵蚀的生存状态下,非裔美国人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同时歌颂了黑人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获此荣誉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其小说《宠儿》一经出版即吸引了公众视线。小说创作中,莫里森从非洲裔美国女性角度出发,描写她们所遭受的性别和种族压迫,展现了被殖民制度压迫的非洲裔美国人生活,表达她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从《宠儿》这部作品出发,研究托妮·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探索,从文化根源进行反思,深入剖析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认为广大非洲裔美国人只有正视本族文化,才能真正摆脱种族歧视、压迫与思想上的侵蚀,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真正实现非洲裔美国人独立。  相似文献   

5.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通过被压迫的奴隶飞回非洲这一民间传说,试图探寻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奶人的黑人青年,他疏离家庭、疏离社团、疏离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者托妮·莫里森以细致的意象、直观的语言、恰当的史料引导主人公踏上漫漫的人生旅途。这人生旅途让他与黑人的民族历史联结在一起,从而也实现了他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9.
托里·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又译《爱娃》 ,1987)将她带到这一殊荣的顶峰。莫里森在《宠儿》中大胆地运用了水的意象和象征。她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晦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 ,虚实相衬 ,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 ,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1 ] (p .9333) 。  相似文献   

10.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蓄奴制对奴隶肉体、精神以及感情的劫掠。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饱受的重重磨难及其在黑人解放之后浓郁的心理阴影,都伴随着作品中宠儿的出现而得以彰显。她的游移不定的多重身份对小说的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谓是一种压抑的回归。文章借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策略,多元化地解读宠儿身份的多重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宠儿》被称其代表作,受到广泛地关注。本文试图以《宠儿》为指引,剖析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南方文学特征,即南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情结、家庭主题和哥特传统。  相似文献   

13.
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我们研究莫里森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最蓝的眼睛》《宠儿》《爱》中莫里森所采用的叙述视角与叙述话语以及其中的人物话语,为黑人女性争取了话语权力,使她们由失语的物体一跃成为讲述的主体。话语权是黑人女性确立其主体地位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美国非洲裔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之一。莫里森在《宠儿》的写作中,运用童谣来加强主题,莫里森注重童谣中的音乐元素,如重复、拟声和格律。这些童谣除表意功能之外,还具有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使读者在感受韵律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魔幻和现实两个层面为宠儿编织的扑朔迷离的身份使她成为奴隶制罪恶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见证人,她的多重身份使她可以诱导书中不同人物回忆他们各自试图回避的过去,从而宠儿在此扮演了一个他者的角色。重塑自我和主体。  相似文献   

16.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黑人文化传统的叛逆者—秀拉。分析了秀拉寻求自我的复杂历程以及寻求自我失败的原因。指出黑人妇女实现自我只能在黑人社区内完成,任何背离黑人文化传统的个人价值求索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7年她的《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倍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对《宠儿》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发现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深度模式的削平;共时性;文本间性;文学中心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