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俊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4,(10):115-115
王熙凤,“金陵十二衩”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时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翟旭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13-115
王熙凤和郝思嘉是两位世界闻名的文学形象,她们均具有旺盛的精力和超群的能力,同时,她们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个性突出,性格复杂。虽然二者因为时代、国度的不同也有许多差异,但是,她们都是同时代生活的强者,都创造了不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4.
高永晨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55-159
符号与消费的联姻构成了符号消费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消费现象。符号消费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交际内容,显性或隐性地产生着一系列社会功能。本文从非言语交际视角切入,着重探讨四个主要功能:赢得社会认同的交际功能、显示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功能、纳入一定社会关系的归属感功能以及展现审美情趣的时尚感功能。符号消费对于非言语交际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属性,应将其视为一种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文化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郭浩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和王熙凤是表姐妹,又都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是她们却从来没有对话和交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导致她们不说话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因素:首先是两人在贾宝玉婚姻对象人选上的立场不同;其次是两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之争一触即发;第三是两人未来势力的强弱此消彼长,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两人貌合神离、相对无言。分析出小说中这两个重要人物不说话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的悲剧命运,更深入地认识《红楼梦》的伟大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6.
王德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120-124
《红楼梦》文本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从《红楼梦》文本中截取一个片断,对其作系统描写、分析,可以揭示出文本的能指符号层、所指符号层的构造机制;并进一步指出,《红楼梦》文本多义模式的深层理据在于文本能指、所指符号的多种排列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9-322
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戈夫曼以及布朗、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基准,对《红楼梦》前六十回故事中家人之间拒绝言语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显示:家人之间所使用的拒绝言语行为既有犀利、自谦式直接拒绝言语行为,亦有自贬、规约式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其特征的复杂性无不彰显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8.
安拴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
结合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语境观,可建立一套劝说言语行为顺应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从劝说语用策略到语言形式的选择是说话人在顺应劝说目的和交际语境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协商、选择的过程.在劝说言语行为中,交际语境包括心智世界(情感、观念)、社交世界(社会权势、社会距离)、物理世界(时间、场合).交际语境的变化要求说话人不断地选择恰当的语用策略和语言形式,直至实现劝说意图.从《红楼梦》文本中收集到的劝说实例可验证这一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米轶臣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1):89-90,93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她出身于金陵门阀世家,漂亮、聪明、乖巧,具有普通闺秀所没有的待人处事的能力。她是贾家荣府的实际统治者,威重令行,机敏善变,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应付自如。对于她的评论历来是贬过于褒,注意较多得也是她性格的圆滑、贪婪、狠毒等方面,而却往往看不到在这个典型形象上所折射出来的现代女性意识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田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41-146
曹雪芹在塑造王熙凤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时 ,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个性化语言艺术。概括“王熙凤式”的语言 ,可分为三大类型 ,即“甜语”、“辣语”、“毒语”。探讨“王熙凤式”语言的背景根源 ,可以使我们对其形象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李天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1):31-34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强调语言符号的极对称现象和这种对立的不平等性。文章从认识标记理论的定义出发 ,分析了文化符号中存在的标记现象。指出了标记理论在文化现象中的普遍分析功能以及无标记现象和有标记现象不对称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杨春花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100
翻译不仅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对同一文学形象必然有着不同的美学体验。不同的译者再现文学形象的外貌美、服饰美和语言关时,往往会受其母语文化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在杨译和霍译中所呈现出的文学形象美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3.
陈先芝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3-97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哲学著作,《道德经》饱含智慧之言,探讨了宇宙之道、生命之道和社会之道。在《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最初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理雅各功不可没。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建构翻译实践行为理论,探讨理雅各《道德经》英译的历程,揭示这部道教经典作品的翻译之道及其社会、文化和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游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合格"取代了"对等"的翻译标准.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和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虽然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不相同,但由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取得了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劲松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43-48
茶作为符号媒介在《红楼梦》中,不仅是这个诗礼簪英之族的有闲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且也叙述着豪门的生活时光和心灵细节。它作为交往行为的媒介更是一种隐蔽的文化符号,暗示和显现着贾府中每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主子和丫鬟之间都透着严格的身份和等级的意味所指。茶符号的媒介功能传播和扩大着人际交往信息的空间,调理着微妙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符号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当时的家族伦理关系以及家庭财产关系,其中关于宁国府和荣国府二府在身份继承及家庭财产分配方面的描写,实为清代继承制度的一个缩影。今天从法制的角度对之加以探讨,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对完善我国现今的继承制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雅婷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182-183
《红楼梦》是一个有情的世界。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演绎着他们的情感。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呼风唤雨的狠角色。但是,从情感世界的角度来看,她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姜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言语大师。孔子在《论语》中关于言语的论述,表达了他在言语的功用与价值、成功言语的前提与标准、以及获取与提高等方面的言语观。透过孔子的相关论述,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这位言语大师言语思想的深邃和实践的丰厚,而且可以看到他对后世言语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关联理论看《红楼梦》的语言语用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129-133
文学作品无论篇幅大小,其结构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更大一些的语境,直至使话语在这种语境中具有最佳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最佳关联”,实现对话语的最准确的理解。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一些鲜活事例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看到了曹雪芹炉火纯青的语言描写艺术,像生活一样,好像没有成文的章法,但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20.
周彬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2):45-46
鸳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女奴形象,她性格善良、热情,更可贵的是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幸福,痴情、执着而不为任何权势所动。不只是围绕她周围的司祺和其姑舅表兄这对野鸳鸯,就连林黛玉和贾宝玉这对爱情悲剧主人公,都受到了鸳鸯的影响。但是,强大的封建势力注定了她们爱情的悲剧命运。但她们为痴情勇敢反抗、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却永远留在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