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尝试提出与界定“生命经验”这一独特的感性经验范畴。“生命经验”与一般感官经验同为人类感性意识形式,但它超乎单纯感官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准生物性感知,是我们涉身“生活—历史”世界累积生成的综合性内在人文“阅历”和“体验”。从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正是这一人文历史性体验,构成哲学、人文科学独特的感性经验基础,深刻影响了其区别于一般经验实证科学的思辨性、历史性等重要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穆旦所撰的《〈丘特切夫诗选〉译后记》和穆旦本人的创作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于诗歌的隐喻表达之上。最能全面概括穆旦的隐喻的感性特征的,是穆旦在文中提出的“消除事物之间的界限”并实现“内外世界的呼应”的主张,这也是穆旦在隐喻表达中体现出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的核心特征。这种理念实现了观念、语境的互相转化以及内外世界的交流,它还让一些简单的意象下蕴藏着历史与生命的力量。这些特征让穆旦诗歌的感性特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在现代汉语诗学中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文学阐释是一种整体性阐释。整体性阐释的创构基础在于语感想象的存在。中国语言及文学的独特性,使语音、语法、字形等形式感知在想象的参与下与“意蕴”同时发生,并形成“语言符号—语感想象—文学意象及意义”的有机思维链条;整体性阐释的边界虽具有历时性,但整体上按照礼边界、德边界、理边界的逻辑演进。这种演进确定了从道德伦理到政治意识形态,再到集体无意识的隐性阐释路径;整体性阐释的构成要件包括感性直观、诗性话语和生命体验。它们使中国文学阐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是避免强制阐释的有效工具,也是衡量阐释是否合理的基本指标。尽管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存在诸多差异,但只要文化传统没有断绝,整体性阐释便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世界”问题作为现象学的基本课题,是海德格尔在探讨存在意义道路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其前期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回溯到源始的经验世界中,而在意蕴状态下照面的“世界”实际上是“存在”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意义整体,存在的意义起源于生命的源始境域——世界.海德格尔借助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性生命的解释,使“世界”作为一个关联意义的整体形式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认识世界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这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科学与文学既统一又对证,科学创造多姿的物质世界,文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科学需要理性的探究,文学需要情感的积淀;科学让战争更加残酷,而文学一直呼唤和平;科学有时伤害解剖生命,而文学一直在呵护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区别既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如超链接的多媒体技术、精致简约的网络语言、幽默戏谑的叙事风格等,更表现在价值倾向上的根本变革。在网络作者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生存感悟的感性渲染中,网络文学释放了人类的书写本能,彰显了文学的基本功能,颠覆了纸质文学的审美特质,让传统纸质文学低下了其高贵的头颅;在褪去了华丽的外衣以后,文学远离了崇高和说教,回归了文学自由、愉悦的“游戏”本质,表现出一种恣肆舒展、感性真实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字词汇在日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字词汇使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格外密切。日语的汉字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形和意义上的关联,从词汇学研究角度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字形不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9.
长篇对话体诗《大地之神》是纪伯伦后期英语文学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它通过三位大地之神关于生命意义问题展开的对话,对“意义”消解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命存在的神圣性提出了置疑、反思和解答。诗作通过“爱、美、生命”这三个既是具体感性存在、又具有超越性的核心范畴,表达了纪伯伦文学创作中贯穿始终的生命观:生命存在是有意义和具有神圣性的,而生命的意义通过当下感性现实体现出来。这一生命观与纪伯伦身处现代西方语境的生命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学的工具。由于“意”的丰饶与“言”的贫乏,语言本身携带意义的相对固定性,人的心智结构中感性经验难以传达等特点,给作家造成了“言不尽意”的困境。但从另一方面,作家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手段克服了“言不尽意”的困境,完成了对“言不尽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公理论表明宋明理学具有明确的公共性意识,理学家践行"觉民行道"的使命,总是努力地将自家之所得扩充为可以普遍共享的真理,这即是向着阐释之公共性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学家以"公理"来思考世界秩序,以"公共之心"来达成人与世界之间相通、相恕的关系,由此将对话建立在这种世界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并将阐释者的个体生命通向了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存在体验。理学阐释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或工夫,它的对话精神和公共性品格就是循着这样的逻辑而来的,这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民族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潇洒地体验人生——试论唐宋词中的"逸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影响,对"逸趣"的追求和表现渗透到词人的创作中,成为唐宋词独具特色的一个抒情领域。一方面,唐宋词人特别倾心于"渔隐",他们所抒写的"逸趣"也常常借"渔父"的生活和形象来加以寄托和传达;另一方面,唐宋词所表现的"逸趣",更多地还是萌生于隐居赋闲与遭受贬谪的生活环境与人生体验之中。唐宋词所表现的"逸趣"虽然不无消极遁世的思想因素,但同时也展现了唐宋词人体验人生、享受生活、排遣失意、调适心理的潇洒风姿。  相似文献   

14.
依现象学的观点,文字不单纯是石头上的刻写或书页上的字符,而且是一种先验的意向结构。如果说“字音”形成了西方人认识世界的“理则”,那么“字象”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常则”。汉字以“字”建序、“字”以比类、“字”属“阴阳”、“字”以“名”重,衍生出字逻辑、象逻辑、和逻辑和悟逻辑,形成了汉语言情感理性的具身性意向结构;西字依“言”立法、“指代”命名、“声”以“区分”、“词”“物”对应,衍生出语法逻辑、概念逻辑、分析逻辑和再现逻辑,形成了西语言科学理性的对象化诠释意向结构。作为逻辑的文字决定了中西语言符号体系、赋义方式、思维路径、体验模式的差异,其意向结构的差异奠定了中西审美差异的基调。从文字观到文学观,彰显着中西美学理论范畴及理论体系差异的文字规定性。中国诗学是情感逻辑;西方诗学臻于真,中国诗学深于情;西方诗学辨于物,中国诗学观于心。也许这就是中西文字意向结构的差异所建构出的不同“意向性形态”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16.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介入,中国传统文明的自然进程被打断了,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一方面凸显了传统问题,一方面又为处理传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文明,它必须在对传统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获得自我认同。一方面,在现代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传统出现了断裂,并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另一方面,现代文明试图借助理性反思能力将世界置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从而导致生存意义的失落。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传统面临着双重的挑战:第一重挑战是异质的西方强势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第二重挑战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彻底否定。但传统是割不断也不能割断的,它构成了生存意义的根基之一。面对现代文明对生存意义的驱除,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必须转变成对现代文明自身的反思。这就意味着摒弃现代文明的抽象理性立场,在对传统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句子具有灵活的语序 ,主语、宾语和状语可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使得句义大致保持不变。从范畴类型逻辑角度看 ,需要提供说明汉语灵活语序的工具。因此 ,给出关于范畴位置移动的结构公设 ,构成特定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 ,即多样模态逻辑 ,并给该系统的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可通达关系确立相应的限制条件。其次 ,为说明汉语语义异常句的合理性 ,提出一种多体的范畴类型逻辑 ,构建有关的结构公设 ,通过相关正常语义句的推导来证明异常句的成立。此外 ,为强调句子生成过程中各种词类的搭配限制 ,从而生成合符直观和认知的句子 ,设想用类型 -逻辑语义加特征结构的并行推演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汉语句法和语义生成的计算机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大量著述表明,他始终在思考并追寻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鲁迅是从“文化背景”和“生存境遇”出发来展开他的思考的,日本、俄国及东欧弱小民族、欧美这三个地区在他的思考中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所在。鲁迅针对这三个地区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与中国同亦有别,其国家的生存境遇与中国别亦有同,对中国现代文学走进这三个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而使我国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然而,对湘西民族地域生活的描写,对民族地域风情的渲染,以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开掘,却是沈从文建构文学理想的坚实基石,并使他的文学作品显示出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以及民族学、文化学与人类学方面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